Pages

2019年7月3日 星期三

聖經教室 – 十個童女的比喻

 聖經教室 – 十個童女的比喻

<經文> 馬太福音 25 : 1 – 13 

【太   25 : 1那時,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着燈出去迎接新郎。

「那時」,是指什麼時候呢 ? 應當是與前面 24 章 40 提到「那時」是相同的時候,在那裡是講到洪水以前的日子,一直到洪水不知不覺來了的日子。人子降臨也要這樣,因此,這裡是講到主耶穌在來之前的日子。

「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着燈出去迎接新郎。」主用十個童女的比喻說明主再來之前神國度的現象和發展。那麼這裡的「十個童女」就是比喻這個時期教會中的成員。

要了解此比喻,必須先明白巴勒斯坦的婚禮習俗。在成婚之日,新郎通常在下午由其兄弟和親友陪伴從家裡出發。他們要先走遍村落中的大街小巷,接受每一戶人家的祝賀,然後才會開始前往新娘家。

此時,女家打發新娘的女友至少有十位童女,各人拿著自己的燈,出去離家一、二里路的地方迎接新郎,有時新郎遲延,她們都會打盹睡著了,到了半夜,有人呼喊說,新郎來了,她們便歡呼陪著新郎到女方家裏,且與新郎坐席,一同快樂,這些人一進門去,門就關了,不許再有進去。耶穌就用這樣婚禮的比喻,來說明祂的再來情形。

這在這比喻中,只提到童女,沒有提到新婦,新婦是預表教會全體的名稱 (弗 5 : 25)童女乃指每個信徒 (林後 11 : 2),故此是以注重所有信徒,勉勵各人儆醒預備,等待接主來。

【太   25 : 2 - 4其中有五個是愚拙的,五個是聰明的。愚拙的拿着燈,卻不預備油 ; 聰明的拿着燈,又預備油在器皿裡。

了解巴勒斯坦的婚禮習俗,在這個比喻裡,關於十個童女的「十個」這數字代表為何 她們所預備的「油」象徵甚麼 ? 她們的「燈」象徵甚麼 ?「半夜」是甚麼時候 ? ….等等些都不是這個比喻的重心。

這個比喻的重點是這十個童女被分作兩類 : 一類是聰明,一類是愚拙。她們之所以被分別出來,就是「愚拙的童女」是「沒有預備油」; 而「聰明的童女」是「有預備油」。

由於一世紀的巴勒斯坦晚上是沒有路燈,所以無論是賓客或是迎娶的「童女」都需要準備 「燈」和裝燈油的器皿。這裡所說的「燈」不是那種有燈蕊的油燈,而是「火把」,因為這樣才夠亮。

這裡所說的「油」是指著「橄欖油」。因此,如果有「預備油」就表示該火把會「持續」在黑夜中一直不間斷的照亮。若沒有「預備油」就表示該火把在黑夜中只會照亮一小段時間,之後就熄滅了。而裝燈油的「器皿」是指方便補充油的長頸瓶子。

再來,在巴勒斯坦的婚禮習俗中,新郎的遲延是必然也是眾所皆知的事。因此「預備油」也是必然當行之事。因此,「聰明的童女」不是指著頭腦的聰明,她們只是依照一般常識去作該作的準備。至於「愚拙的童女」也並非指著頭腦的愚笨。她們的愚笨在於她們失去儆醒又輕看了娶親的心態。

【太   25 : 5新郎遲延的時候,她們都打盹,睡着了。

這些迎娶的「童女」點著火把整夜都在黑夜中等待,有時有路人手拿著火把從附近經過,都會被誤以為是新郎迎親的隊伍回來了,就大聲叫喊 :「新郎來了,快出來迎接他 !」。但常常會發現是空歡喜一場。由於這種錯誤的訊息太多次了,加上長久的等待,童女等累了就睡著了。喊久了之後,大家都聽到麻痺,也聽累了,就很容易在等待的當中打盹睡着了。

在這比喻中,那五個聰明的童女是「儆醒的」,那五個愚拙的童女是「不儆醒的」。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新郎遲延的時候,那十個童女都打盹睡着了。這裡指明,所有基督徒在肉體上都是軟弱的,都是無法持續的儆醒。

然而,主耶穌在此並沒有責備的意思,在此比喻中,主乃是責備愚拙的沒有預備油。由此可見,「儆醒」在此比喻中不是不打盹,而是在新郎來到以前是否有另外預備油。

【太   25 : 6半夜有人喊着說 :「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他 !

當新郎迎親的隊伍真的回來了,那些在黑夜中等待的人們遠遠看到火光就會大聲喊著 「新郎來了,快出來迎接他 !」但這時只允許有火把的人才能出去迎接。因為沒火把的人在當時的黑夜中行走是很危險的。

「聰明的童女」因著有預備油,以致於他們可以在睡著之後,仍然可以繼續點火把去迎接新郎,且與新郎進去一同坐席,一同快樂。

【太   25 : 7 - 10那些童女就都起來收拾燈。愚拙的對聰明的說 :「請分點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聰明的回答說 :「恐怕不夠你我用的 ; 不如你們自己到賣油的那裡去買吧。」她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預備好了的,同他進去坐席,門就關了。

當愚拙的童女向聰明的童女要求說 :「請分點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聰明的回答說 :「恐怕不夠你我用的 ; 不如你們自己到賣油的那裡去買吧。」

其實,這句話的重點不是要我們去討論,聰明的童女怎麼對愚拙的童女這麼沒愛心 ? 句話的重點是在動詞「買」這個字。「買」就是要「付上代價」的意思。

因此,我們要為我們自己的生命及早作準備,要對自己跟神的關係負起責任,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成長,為我們屬靈的成長付上代價的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門就關了」,這是指最後的審判,透過最後的審判,顯明了愚拙的童女和聰明的童女的分別,山羊和綿羊的分別,稗子和麥子的分別

【太   25 : 11 - 12其餘的童女隨後也來了,說 :「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 !」他卻回答說 :  「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

「我不認識你們。」這也是主在「登山寶訓」中說過相同的話 (太 7 : 23)無論是登山寶訓警告中,那些奉主的名傳道、趕鬼、行異能的人,還是這裡拿著燈等候主的五個愚拙的童女,他們都認識主,他們呼叫「主啊,主啊 !」但是,為什麼主耶穌說 :「我不認識你們呢 ?

「我不認識你們。」這裡的「認識」在原文裡有「稱許、承認」的意思 ; 所以這句話並非指完全不認識他們,而是指不贊賞他們。再來,這裡的「認識」,並不是單單地指理智上,知識上的認識。這裡的「認識」其原文意思是,「全心地投入一個親密而又不斷成長的關係之中。」

 約翰福音 17 : 3「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這裡的「認識」也是表明此意。另外,我們再來看馬太福音 1 : 25「只是沒有和她同房,等她生了兒子,就給他起名叫耶穌。」在這裡,「同房」與「認識」原文是同一字。由此可知,認識是一種極為親密的關係。

★  我不認識你們 ! 這句話是個驅逐令,是猶太拉比的表達方式。主耶穌這樣說,意思就是跟他們沒有任何關係,意思是他們不是屬於主的人。約翰福音 10 : 27「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由此可知,他們乃是執意偏行己路,喜歡選擇走自己的路,並沒有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走在合神心意的道路中。

【太   25 : 13所以,你們要警醒 ; 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

主耶穌講完這比喻之後作了一個結論 --「所以你們要儆醒,因為那日子,那時候,你們不知道。」這是耶穌基督講這比喻的結論,也就是講這比喻的目的。

主耶穌藉這比喻教導我們要儆醒預備祂的再來。那我們要如何儆醒呢 ? 在乎我們有沒有預備油。在此,我們要好好的來探究那「預備油」是什麼意思 ? 通常「油」,會被解讀成「聖靈」。

如果將「預備油」解讀成「預備聖靈」,沒有的可以立即跑去買來,聖靈的説法倒也不太講得通。如果我們朝功能性來看,備有「預備油」可以繼續供應火把燃燒照亮。

因此,如果有「預備油」,就表示該火把會「持續」在黑夜中一直不間斷的照亮。若沒有「預備油」就表示該火把在黑夜中只會照亮一小段時間,之後就熄滅了。

這五個愚蠢的童女,對於她們所要扮演的角色,不夠嚴肅與敏感,也不夠認真準備所需要的燈油,因此未能完成應該完成的任務。這是比喻的重點,也是我們作為基督徒時常忽略的責任,這是值得我們警愓的地方。 

【結語】

我們知道聖經用「婚宴」比喻神國度最後的完成。啟示錄 19 : 7 - 8「我們要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他 ! 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 ; 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

所以,「聖徒所行的義」就是「預備好了」的意思。因此,「聖徒所行的義」當是一個真正基督徒該有的行為表現。因為當人得救時,基督的義就披戴在稱義的人身上 (林前 1 : 30),內住的聖靈就會在信徒身上產生一種內在的轉變,一種漸漸的轉變,以致於在得救之後,基督是我們的義能夠在我們的行為上被彰顯出來 (腓 1 : 11)。因此,主再來之時,只有自己預備好了,穿上「義行」的衣服,才能參加羔羊的婚筵。

另外,「聖徒所行的義」也相呼應雅各書所說的,信心若沒有行為,那就是死的信心,是鬼魔的信心,也是滅亡的信心。我們當明白,真實的相信不是客觀上承認耶穌的受死、復活、升天等說法 ; 真實的相信乃是主觀上的接受,就是認罪悔改並且願意委身順服耶穌為我們生命之主,這才是真實的相信。因此,真實的信心是有行為的信心 ; 真實的信心必然有榮神益人的好行為。

今天,我們每位基督徒也如同比喻中十位童女一樣,我們也一樣在等待主耶穌的來到。要成為聰明的童女或愚拙的童女,關鍵點就是有沒有「預備油」。在這裡,我們已經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預備油」就是我們的心態問題。

更實際地來講,就是我們有無對主有無存「敬畏之心」。一個有「敬畏之心」的信徒,他必定是喜歡讀神的話,且實際地遵行神的話 ; 一個有「敬畏之心」的信徒,他必定活出榮神益人生活 ; 一個有「敬畏之心」的信徒,他必定是與主有親密的關係 ; 一個有「敬畏之心」的信徒,他必定是忠心地做主的工作。

「主再來」這是一個鐵定的事實,然而關於這點,我們是抱持什麼樣的心態呢 ? 輕忽不在 ? 或是儆醒等候 ? 當主來到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用心儆醒預備,不能為主發光,行事為人沒有與蒙召的恩相稱,傭懶不結果子,那我們就是有名無實的屬世基督徒。當主來到的時候,我們就無分於與主一同進入宴席,一同歡樂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