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顯示具有 聖經教室 - 希伯來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聖經教室 - 希伯來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聖經教室 – 信「祂就是」

  聖經教室 –  信「祂就是」

<經文> 希伯來書 11 : 6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 ; 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 人。」

“ But without faith it is impossible to please him : for he that cometh to God must believe that he Is , and that he is a rewarder of them that diligently seek him . ”

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這裡的「有神」原文的意思就是「祂就是」,故這經文直譯就是 : 到上帝面前的人,必須信「祂就是」。

這句話對希伯來人來說是很容易明白的。因為當時摩西受了神的差遣領百姓出埃及,起初他不肯去,但神一定要他去 ; 摩西便問神 :「若以色列人問我,誰打發你來,我怎樣回答呢 ?」神對摩西說 :我是自有永有的」本意為我是那位我是的I AM THAT I AM (出 3 : 14)

動詞「是」在希伯來文裡不僅指現在,也包括過去和未來。因此,耶和華的正確意義是「我是那位我是的」,是今是、昔是、以後永是的一位。這就是耶和華的名。惟有神是永遠者,從已過的永遠到將來的永遠,祂都是我是。換言之,此名稱強調神的永恆性與不變性。

耶穌也曾對不信的法利賽人說 :你們若不信我是 (基督),必要死在罪中。」  for unless you believe that I am he you will die in your sins .”  (約 8 : 24)  祂又說 :「你們舉起人子以後,必知道我是 (基督)When you have lifted up the Son of Man , then you will know that I am he .  (約 8 : 28)  耶穌還說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這句話按原文應譯為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我是。(約 8 : 58)  “ Truly , truly , I say to you , before Abraham was , I am .”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主耶稣只是要表示自己在亞伯拉罕以前就存在,他應該說 :還沒有亞伯拉罕以前,我過去是。主耶稣刻意用 「我就是」,因為這是神的稱號。猶太人也正如此理解主耶穌的話,才要用石頭打他 ( 8 : 59)

主在這裡用的是現在式,而不是用過去式,這裡表明了,祂是不受時間限制且永不改變的那一位。「我就是」就是我永遠是。我在已過的永遠裡是,我在將來的永遠裡也是,亦即 : 昔是、今是、以後永是的全能者

在新約,主耶穌一連七次宣告祂的名字是 「我是」,也是在向世人們自我啟示,祂與父神原為一,耶穌就是那位自有永有的上帝 : 我是生命的糧 (約 6 : 48) ,我是世界的光 (約 8 : 12),我是門 (約 10 : 9),我是好牧人 (約 10 : 11),我是復活 (約 11 : 25),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約 14 : 6),我是真葡萄樹 (約 15 : 1)

希伯來書作者說,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神是作為我是,祂是包羅萬有的一位,也是指祂是一切的答案,一切都是神的。權柄是神的,智慧、忍耐、愛心都是神的,因為神就是一切的源頭。

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 此節顯明了,我們的神不但是一切豐盛的源頭,而且還是一位慈愛、良善、喜歡人向祂求、樂意施恩給尋求祂的人。很多時候,我們來到神面前,我們要先看見神的作為,我們才相信。然而,這不是祂做事的法則,我們來到神面前,我們要祂做事,必須是我們先信。這樣的信心,乃是經歷「神是」一切豐富的秘訣。

因此,我們只要憑著信心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寶座前,當我們有軟弱,祂就是力量 ; 當我們迷惘,祂就是方向 ; 當我們有痛苦,祂就是安慰 ; 當我們缺乏,祂就是供應 ; 當我們生病,祂就是醫治 ; 當我們被攻擊,祂就是避難所。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聖經教室 – 為什麼掌死權的是魔鬼 ? 人的生命不是在神的手中嗎 ?

 聖經教室 – 為什麼掌死權的是魔鬼 ? 人的生命不是在神的手中嗎 ?

<經文> 希伯來書 2 : 14 – 15

「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

「死」有兩方面意義的死

申命記 32 : 39「我使人死,我使人活 ; 我損傷,我也醫治」,此節的經文不是清楚說到,人的生命不都是在神的掌握之中嗎 ? 那為何又說,耶穌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呢 ?

按「死」有兩方面意義的死 :

身體上的死 指的是人的血肉之體,必有結束的一天,也就是死亡的一天。所以人類肉身的死是神所定的,死的權柄是操在神的手中。

靈性上的死 指的是沒有重生的人處於靈魂死亡的狀態中,上死之人的靈魂是與神隔絕,是死在過犯之中的。

羅馬書 5 : 12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始祖亞當一人違背神的命令,罪就進入了世界。死亡是神對亞當犯罪的懲罰,不但身體會死亡,而且靈命與神永遠隔絕。

因著亞當一人的墮落犯罪,造成人性的敗壞,使所有的人都犯了罪,所以眾人都要被定罪,死亡就臨到眾人。沒有人能逃脫罪惡的轄制,也沒有人能逃脫死亡的權勢,死就作了眾人的王。

掌「死」權的「死」是「靈性上的死」

約翰一書 5 : 19我們知道,我們是屬神的,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此句顯明了 所有犯罪的都在魔鬼的權下,都是背叛了神,作罪和死的奴僕。因為魔鬼通過罪來控制人,所以稱為掌死權的魔鬼

因此,這裡掌「死」權的「死」當是「靈性上的死」。這正如同,保羅寫信給以弗所教會基督徒,說他們未信主之前,他們曾死在罪惡和過犯中。可見,保羅不是指的是身體上的死,因為他寫信是給一些還活著的人。

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

保羅又繼續說,人們死在罪惡和過犯中的原因,是因為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也就是撒旦 (弗 2 : 2)。然而,因著神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 (弗 2 : 4 - 5)

我們之可以與基督一同活過來,是因為耶穌代贖的犧牲已經滿足了神公義的要求,過去我們是死在過犯中 (靈性上的死),如今我們因信主耶穌時,聖靈便會進到我們內心,我們成了新造的人,脫離撒旦的奴役,不再是可怒之子,而是光明之子。

另外,「敗壞那掌死權的」不是說,耶穌在十字架上打敗了魔鬼,其實耶穌在未上十字架 時,撒但在耶穌的裡面是毫無所有的 (14 : 30) (10 : 18)。耶穌上十字架是為了罪的問題,所以他也照樣成了血肉之體 (道成肉身),作了挽回祭,為我們償還罪的工價,就是死的代贖工作

因此,那「敗壞」不是「打敗」之意,而是「使失去效用」,讓魔鬼「無能為力」的意思。所以,魔鬼掌死權只是指牠有權去引誘人犯罪,使人因罪與神隔絕以致死亡。但基督因著復活的大能,從死裡復活,祂勝過了死亡。所以,那些因信靠基督耶穌的人,因著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裡釋放了我們,使我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也就是說,我們靠著基督耶穌復活的大能,使我們有能力可以不去犯罪了。

所以,耶穌的死敗壞了魔鬼引誘人、叫人犯罪的權柄,即基督的死,使魔鬼喪失叫人犯罪的力量。因此,蒙恩得救的基督徒,在基督裡不必懼怕撒但,不必接受撒但的控告而作奴僕。再者,因基督的救贖之恩,我們有聖靈為我們得基業的憑據,我們的身體雖有結束的一天,也就是死亡的一天。但我們不懼怕,因我們是天上的國民,當主再來時,我們將要得著那榮耀的身體 (腓 3 : 20 - 21),當然那第二次的死 (火湖) 也與我們無份 (啟 20 : 14 - 15)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聖經教室 – 耶穌是否不欲上十字架而死 ?

 聖經教室 耶穌是否不欲上十字架而死 ?

<經文> 希伯來書 5 : 7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

★  這句話是指主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的痛苦掙扎,按路加福音 22 : 44 節的記載 :「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因為祂禱告時汗珠如血滴般落下,說明祂經過內心深處的強烈掙扎。在福音書中主除了客西馬尼園的經歷以外,在他處實未有像這裡所說的那樣大聲、哀哭、流淚、懇切求「免死」之禱告。

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這裡的主是指父神 ;救他免死」,主耶穌不是確實在十字架死去,況且主耶穌屢次向祂的門徒預告祂將要在耶路撒冷受死 (太 17 : 22 – 23 ; 20 : 28) ,並且祂一路定意向耶路撒冷而去 (路 9 : 51),甚至當人們警告祂說希律想要殺祂時,祂仍然前行 (13 : 31 - 33),可見祂不是因怕死而求免死,何來此禱告蒙了應允 ?

★  免死」原文的「字可作出於脫離解釋,故有些解經家認為這句話是指主求父神使祂從死裡復活的意思。但是這免死不會指主復活說的因主早已知道自己第三天復活 (16 : 21 – 2317 : 922 – 2320 : 17 - 19)決不至懷疑神不會使祂復活以致如此懇切向神祈求

★  有些解經家則是從「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來解釋,因為主耶穌確曾求神倘若可行,叫這杯離開我故祂所求的乃是要證實那「杯是出於神的旨意。根據在馬太福 26 : 39 的記載,「祂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 ; 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基督在這裡的祈禱分為兩個階段 :

首部分是有條件的

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

次部分是絕對的

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  另外根據約翰福音 12 : 27 – 28 的記載,耶穌也作了類似的祈禱 :「我現在心裡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 ? 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 ; 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父啊,願你榮耀你的名 !」當時就有聲音從天上來,說 :「我已經榮耀了我的名,還要再榮耀。」

★  在這段經文,我們得知,面對即將來臨的危機,祂本能地禱告說 :「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然而祂隨即說 :「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父啊 ! 願你榮耀你的名。」

★  因此,在希伯來書 5 : 7 節的禱告與馬太福音 26 : 39 節兩方面的禱告是互相相應的 :

   希伯來書 5 : 7「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對應著馬太福音 26 : 39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

●  希伯來書 5 : 7「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則對應著馬太福音 26 : 39「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  所以這裡的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不是指應允免死,而是由於一旦清楚了那就是神惟一的旨意,對神的敬畏,祂沒有堅持自己的意思,而是求神按祂的旨意而行,祂就說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 ?(18 : 11) 祂順服了父神的旨意,藉著十字架的死為人類成就救贖,而蒙了神的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