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經隨筆 – 馬太福音24章
✿ 第一講 : 耶穌預言聖殿被毀
<經文> 馬太福音 24 : 1
– 2
【太24 : 1】「耶穌出了聖殿,正走的時候,門徒進前來,把殿宇指給他看。」
●「耶穌出了聖殿。」這聖殿乃是在主前 539 年,巴比倫被瑪代波斯所滅。隔年,主前 538 年, 以色列人獲得波斯王古列的准許,回國重建聖殿。於是,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和大祭司約書亞率 領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興工建造第二所聖殿,並於在主前 515 年竣工。
★ 到了主前 63 年,波斯被羅馬帝國所滅後,以色列人落入羅馬手中。在主前 20 年,統治以色 列地的大希律,為了討好以色列人,開始重修和擴建第二所聖殿,使之更輝煌。
★ 不過,按照新約聖經的約 2 : 19 - 21,這項工程為這項工程為期 46 年。「耶穌回答說 : 你們拆 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
?
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
★「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此節應譯為 :「這殿已經建造了四十六年。」“ It has taken forty – six years to build the temple . ”
★ 主前 20 年,大希律王開始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第二聖殿,動工約 10 年後,聖殿可供崇拜和獻祭之用,直到主後 63 年才完工。
★ 所以,46 年的計算是以主前 20 年至耶穌潔淨聖殿那年 (耶穌 30 歲出來傳福音之時) 止,依照史料耶穌基督是出生於主前 4 年,他在 30 歲時出來傳福音,那是主後 26 年,這正符合 20 節所說的「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的背景。
★ 然而,在耶穌基督的時代,耶路撒冷聖殿雖然已建了 46 年之久,但仍然未全部峻工,尚在建築中。這說明乃是指這項工程在大希律死後 (主前 4 年春) 仍繼續進行,這項工程一直到他死後 68 年 (主後 63 年),方才竣工。後世稱之為「希律的聖殿」。
●「門徒進前來,把殿宇指給他看。」
★ 門徒進前來,把殿宇指給他看。這是因為主不久前對門徒門說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 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太23 : 37 - 38) 門徒們彷彿對主說,難道你說這殿將成為荒場 ? 看看它有多美麗,我們請你細細地察看。
【太24 : 2】「耶穌對他們說
: 你們不是看見這殿宇嗎
? 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在這裡沒有一塊 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 在門徒的眼中,在他們眼前聖殿是多麼的宏偉華麗,怎麼可能會將成為荒場 ? 但耶穌卻告訴他們聖殿將被徹底摧毀,甚至是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聖殿是不可能被毀的。這也是為什麼當那些宗教領袖聽到主說聖殿會被毀時,覺得主狂妄,而且在主被釘十架時也以此來取笑他
(太27 : 40)。
★ 主的預言沒有落空,我們知道這預言應驗在主後 70 年,第二聖殿被提多王子率領的羅馬軍隊徹底摧毀。當那些士兵用火燒毀聖殿時,熔化的黄金流到石塊缝隙中。士兵們為要得到黃金,便把石塊一塊一塊地挪開,就如主所預言的一樣,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
★ 耶穌在這裡用地上聖殿將要被徹底拆毀,來開始說明祂的身體復活,會把神的救贖計劃,帶入了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是透過耶穌被釘十字架開始的,祂復活的身體就是聖殿。
★ 猶太人所想的是地上的屬物質的聖殿,耶穌要重建的是天上的屬靈的聖殿。耶穌所宣告的聖 殿的重建是地上的教會,把所有猶太基督徒和外邦人基督徒都聯合在一起成為神在地上的聖 殿,並且被建造成為天上的聖殿。
★ 就是啟示錄七章中被受印的十四萬四千人,是蒙恩得救的全人類信徒,是沒有人能數過來, 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在基督裡的眾聖徒。
✿ 第二講 : 門徒對於主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是指世界末日嗎 ?
<經文> 馬太福音 24
: 3
「耶穌在橄欖山上坐着,門徒私下進前來問他 : 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 ? 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呢 ?」
★ 門徒聽到聖殿要被毀,他們很難相信這樣的事,他們在路上不敢問主,恐怕人家聽見,因為 這樣的話在猶太人的耳中是褻瀆的。因此,當主到了橄欖山,有幾個門徒就是彼得、安得烈、約翰和雅各暗暗的來到主跟前 (可13 : 3)。他們低聲對主說 :「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 ? 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呢 ?
★ 當門徒聽到聖殿被毀這件事,他們不敢相信眼前宏偉的聖殿會夷為平地,他們直覺認為聖殿被毀就代表著世界的末了,也就是彌賽亞的降臨。於是就問耶穌說 :「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 (聖殿被毀) ? 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呢 ? 」在希臘文裡,「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前用了一個單數定冠詞,表明「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指的是同一件事。
★ 主耶穌的門徒,和當時的許多猶太人一樣,都認為聖殿被毀、彌賽亞的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是發生在同一時間內的不可分開的事,而且是很快就發生的事。主耶穌的回答首先要糾正他們這個錯誤的時間觀點,同時向他們啟示聖殿將要被毀,以及神國度在世界末了和主降臨臨之前所處的環境。
★ 為什麼門徒和當時的猶太人認為這三件事是同時發生的呢 ?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從 他們所處的政治與宗教背景來理解。在兩約中間時代,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期待越來越強烈。由 於遭受巴比倫流亡、波斯統治、希臘化時期的壓迫
(特別是安提阿古四世對猶太教的逼迫),以 及後來羅馬帝國的統治,猶太人強烈渴望有一位救贖者來解救他們脫離外邦的壓制。
★ 再來,在宗教方面,雖然猶太人在波斯帝國的允許下建造了第二聖殿,到了主前 63 年,波斯被羅馬帝國所滅後,以色列人落入羅馬手中。在主前 20 年,統治以色列地的大希律,為了討好以色列人,開始重修和擴建第二所聖殿,使之更輝煌,但這座聖殿無法與所羅門的聖殿相比。
★ 並且,當時猶太教的屬靈情況是空前的敗壞。一些猶太教派如愛色尼派(Essenes)認為當前的聖殿不純潔,他們選擇離開耶路撒冷,居於曠野之中,期待一個更純潔的祭司秩序和未來榮耀的聖殿。所以,當施洗約翰出來傳道時,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 : 「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 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洗,就對他們說 :「毒蛇的種類 ! 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 ?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3 : 7 - 8)
★ 這些敬虔的猶太人認識到猶太教的道德墮落,必然會帶來舊約聖經中所預言的聖殿的毀滅, 彌賽亞的到來,世界的末了,和聖殿的重建。所以,在耶穌道成肉身之前,猶太人也深刻地思考先知書中有關外邦的預言。例如,《以賽亞書》和《以西結書》對外邦列國的審判預言,例如以賽亞書 13 - 23 章 ; 以西結書 25 - 32 章,被理解為神最終會審判那些敵對祂子民的國家,並在末世建立祂的國度。
★ 在此期間,末世論的思想開始盛行,這種思想反映在以後的一些猶太經典作品中,如 (以諾書、所羅門詩篇、以賽亞的升天、以斯拉四書…等等),預言末世的來到。這是當時猶太人對末世的觀念。他們認為彌賽亞所帶來的是猶太地上政權和宗教的復興,脫離地上政權的統治。而且這是發生在同一時間的事。
★ 由於主耶穌的門徒,認為聖殿被毀、彌賽亞的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是發生在同一時間內的不可分開的事,而且是很快就發生的事。因此,這裡的「世界的末了」不是指「世界末日」,接原文是「世代的終了」是指邪惡的現今世代的終結,並下一世代的展開。換句話說,以色列的哀哭時期終結,她得自由、蒙伸冤時期開始。
★ 因此,門徒提問「世代的終結」是指第二聖殿時代的結束,而非今天所謂的世界末日。另外,門徒問到耶穌的「降臨」也是與聖殿被毀有關,認為耶穌應該是要再來復興猶太人的一個政治或軍事的國度。
★ 門徒這樣的觀念一直到主耶穌復活後與門徒相處共 40 天之久,講説神國的事,在 40 天之末, 主即將升天之前,他們問主是否在此時「復興以色列國」(徒1:6)。門徒這問話顯示,他們到這時候對神國的認識,還是狹隘而屬世的,像一般猶太人一樣,盼望主耶穌救他們脫離羅馬的統 治,在地上建立一個政治上自由獨立的國家。
✿ 第三講 : 生產之苦難的開始
<經文> 馬太福音 24
: 4 – 8
【太24 : 4 - 5】「耶穌回答說 : 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 :『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
★ 我們知道主耶穌復活之後,有許多猶太人起來反抗羅馬政權的統治,根據猶太歷史家約瑟夫 的記載,在耶路撒冷被毀以前的四十年內,有好幾個假基督出現,並且糾集了一班黨羽附和的 人。主要門徒謹慎假基督的出現,這話表明聖殿將要被毀的預兆。
★ 其實不只根據猶太歷史家約瑟夫的記載有反抗羅馬政權的統治,在使徒行傳 5 : 36 – 37 節就有列舉兩個反抗羅馬政權統治的案例 : 在主前 6 年,丟大以彌賽亞自居,附從他的人約有四百,自稱可以分開約旦河,在大希律王死後到處作亂,後來被羅馬總督法度斯派兵剿滅,被殺後,附從他的全都散了。
★ 另一案例根據約瑟夫的記載,加利利的猶大興起於主後 6 年,得一法利賽人撒督 (與祭司撒督同名) 資助,組織叛黨,到處宣傳說 : 巡撫居里扭叫人報名上冊 (路2 : 2),是奴化運動,應極力反抗。因為宣傳得力,許多人跟從他,他的兒子繼續領導,當時正在主那穌童年 ; 結果父子均被殺。但他的門徒於是另外組織「奮銳黨」,其中一人稱為西門的,後來作了主的使徒 (太10 : 4)。
【太24
: 6 - 8】「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 ; 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 末期還沒有到。 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 ; 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是災難的起頭。」
●「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
★ 主耶穌提醒警告和安慰門徒和祂的教會,他們會處在戰爭和自然災害發生的外在環境震盪 中。對當時的門徒而言,主耶穌復活之後,有許多猶太人起來反抗羅馬政權的統治,主後 66 年爆發的猶太人大起義,是猶太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 雖然在此之前,猶太人曾經多次暴動,反抗羅馬帝國的暴政,但這次起義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造成主後 70 年聖殿被羅馬人拆毀。
★ 主後 135 年,猶太人再次起義,起義被鎮壓後,羅馬帝國將所有的猶太人驅逐出猶太地 (即今天的巴勒斯坦),令其永遠不得返回故國。猶太人於是開始在歐洲各地流亡,成為一個沒有國家的民族,飽受欺淩和迫害。
★ 除了猶太與羅馬戰爭之外,羅馬帝國在西元 68 - 69 年是羅馬史上罕見的內戰、動盪交替折磨帝國的年代。在羅馬帝國進入「四帝內亂」期,各地行省和軍事長官相繼稱帝,一年中出現了四個皇帝,造成嚴重的社會動盪、政治經濟秩序混亂。
●「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末期還沒有到。」
★ 主耶穌說 :「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末期
[τέλος] (telos) 意為「結束」或「目的」。這是指最後世界的結束。
★ 主耶穌在這段經文中所說的話,是要門徒知道,每當有戰爭衝突爆發,特別是在以色列附 近,許多人開始懷疑新的打仗是否是世界末日的標誌。祂要門徒不要驚慌或憂慮,因為這些事 是必須有的,也就是說,打仗總是存在的。因此,打仗和打仗的風聲並不是世界末日的可靠預 測。
●「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 ; 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是災難的起頭。」
★ 主耶穌要門徒了解,不要對有戰爭衝突爆發就理解為是世界末日的徵兆,因為末期還沒有 到。同樣地,耶穌談到假基督
(5節)、飢荒和地震 (7節),警告說這都是災難的起頭。
★ 這都是「災難的起頭」,「災難」原文是指婦人「生產之苦難」。雖然打仗、饑荒、地震 等,都給人們帶來苦難,但這些苦難只不過是「起頭」而已。換言之,在世界結束主再來之前 的整個教會時期都是「生產之苦」的階段,都是處在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外在震動的環境中。這 是神國度邁向完成所處的外在環境。
✿ 第四講 : 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經文> 馬太福音 24 : 9 – 14
【太 24 : 9】「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 ; 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
●「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
★「那時」是指災難起頭之時 ;「你們」是指猶太信徒是受差遣到猶太那裡去傳福音。在主後 70年以前,有很多民族主義者起來,自稱為神百姓的領袖
(4 - 5節),在那段時期裡,有戰爭也有自然災害 (6 -
8節),這不過是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的事。這些徵兆有如「生產陣痛的開始」。
★ 主耶穌再次提醒門徒們,他們會因為他的緣故被人交給公會,並且在會堂裡要受鞭打,被殺害,大家都會憎恨你們。這與早期門徒們出去傳福音遇到情景非常類似 (太10 : 17)。
●「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
★「萬民」指不信的外邦人。那這裡說對門徒的迫害不光來自猶太人,而且來自萬民 ; 馬太福音十章 5 ~ 6 節還說門徒的使命僅在猶太人中間,但到這節他們的傳道使命已擴大到萬國萬民中 了。
【太 24
: 10】「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
●「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
★ 理由是因為無法忍受殘酷的迫害,以致於許多人因為受不了迫害而放棄信仰。
●「彼此陷害,彼此恨惡。」
★ 這是因為當時羅馬政府採取「連坐法」,被抓到連帶的是家裡的人都會被牽連,因此大家害 怕受到牽連,往往會主動將自己的親友給出賣。
【太24
: 11】「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
★ 假先知的出現在登山寶訓中主耶穌就有提起過 :「你們要堤防假先知。他們來到你們面前,外 表看來像綿羊,裡面卻是兇狠的豺狼。」 (太7 :
15 )
★ 這不只是在早期的教會發生,也發生在舊約時代 ; 在舊約時代先知耶利米就曾經嚴詞譴責那些假先知傳遞不正確的信息來迷惑上帝的子民 (耶23 : 11 – 14)。這樣看來,一個動亂不安的世代,假先知出來迷惑人是必然會出現的景象。
【太24 : 12】「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
★ 這裡的「不法」是指蔑視和違背神、與神為敵的行為。如凶殺、欺詐、淫亂等等。當不法的事增多,又因為彼此陷害的緣故,人與人之間就失去信任,人的愛心也冷淡下來,因為人經歷過很多不法的事情,心裡會受傷,這恐懼令人沒有辦法在愛裡繼續建立,這是末後的世代中, 一定會出現的現象。
★ 這現象如同使徒保羅所描述的末世光景中 :「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神。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提後3 : 1 – 5)
【太24 : 13】「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 這裡為什麼要說忍耐呢
? 那是因為不法的事情增多的時候,反而那些不法之人過得比持守真理的人還好,因而使很多人心中有了一些不平,有一些疑惑,為什麼神的公義沒有彰顯出來呢
? 對於那些愛真理的人慢慢地有了一些動搖,愛心也漸漸地冷淡了。
★ 這樣的現象是末期來到之前教會的一種普遍現象。上帝讓這樣的考驗發生,是要識別誰在這樣的情形當中,是忍耐到底的人,也就是堅持真理和愛心不動搖的人。而那些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這裡的得救與得永生的得救不同,此處的得救是指可以得著國度獎賞而說。
【太24 : 14】「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
●「天國的福音」
★ 這詞在馬太福音中共提起三次
(4
: 23,9 : 35,24 : 14 )。原文無「天」字,所以當稱為「國度的福音」。這天國的福音是要帶領人悔改,順服在上帝的權柄底下,叫人得著永生的救恩,能進入上帝的國度裡面,接受屬天的管治。
★ 聖經中雖有不同的福音名稱,如「上帝的福音」(羅1 : 1),「得救的福音」(弗1 : 13),「恩惠的福音」(徒20 : 24) ,「平安的福音」(弗6 : 15),「和平的福音」(弗2 : 7) ,「上帝國的福 音」 (路4 : 43),「榮耀的福音」(提前1 : 11) 和「永遠的福音」(啟14 : 6) 等等,但保羅在加拉太書中,說福音只有一個 (加1 : 6 - 9)。
★ 這些福音不同的名稱都是為要顯明福音多方面的功效,其內容都是指基督的救恩,是藉著基督 的降生、為人、被釘、復活、升天以及復臨等一系列救贖大工而完成的。
●「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
★「天下」原文是 “ οἰκουμένη ”
(oikoumene),意指「有人居住的世界」或「全世界」; 意思是福音要傳遍「全世界」,也就是「超越猶太人社會的範圍」。
★「萬民」是指凡不信主的人
(特別重在指不信主外邦人) ;「作見證」就是傳福音。從主耶穌的這句話,我們得知,不管將要來臨的一切災難,假教師的迷惑、戰爭、逼迫、天災、離棄基 督,並一切對傳福音的障礙,福音的信息最終會滲透地球的每一角落。
●「然後末期才來到」“ then the
end will come ”
★「末期」接原文 [τέλος] (telos) 意為「結束」或「目的」。這是指最後世界的結束。故這裡的「末期」當改成「末日」才能表達出原文和英文 “ the end ” 的含意,就是指「主耶穌再來的那一天」,而非中譯「末期」所指末後的一段時期。
★ 同樣的,在中文新約聖經其他處經文中的「末期」也當要改成「末日」才合乎原意 : 馬太福音 24 : 6,馬可福音13 : 7,路加福音 21 : 9「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 (末日) 還沒有到。」哥林多前書 15 : 24「再後,末期 (末日) 到了, 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神。」
✿ 第五講 : 耶穌論大災難的預言
<經文> 馬太福音 24 : 15 – 28
【太24 :15】「你們看見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聖地 (讀這經的人須 要會意)。
★ 此節經文按原文經文當譯成 :「所以當你們看見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聖地 (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
★「先知但以理所說的」: 此處引自但以理書 9 : 27 ; 11 : 31 ; 12 : 11,它原指兩約之間那段 時期侵入巴勒斯坦傾覆耶路撒冷的希臘王安提阿古四世 (即伊彼凡尼),他於主前 167 年在聖殿中設立了可憎丟斯神像,在宙斯壇上獻豬,然後又命猶太人敬拜供奉。
★「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 按「會意」原文有「領悟」、「理解」、「明白」意思。此句是馬太加上去的,要讀者在讀這句預言時,知道有隱含的意思,有雙重的應驗,了解耶穌基督引用這段歷史背景,在說明在這個世代,耶路撒冷城也會發生這樣的事。
★ 這第二次就是指主後七十年羅馬提多將軍毀滅了耶路撒冷。而所謂「行毀壞可憎的」可能是指羅馬兵丁所帶的旗幟,上頭有該撒的頭像,這是羅馬崇拜物,對猶太人來說是可憎的。「聖地」一般就是指的聖殿的建築群。當羅馬攻城,羅馬旗幟被帶至聖殿
(聖地)。耶路撒冷被毀時,有一百一十萬猶太人死亡,大多數死於飢荒,另有九萬七千人被擄。
【太24 : 16 - 18】「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
; 在房上的,不要下來拿家裡的東西
; 在田裡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
★ 聖殿被毀一發生,建議人們趕快逃走,在猶太城郊的人應當逃到山上,因為羅馬人要來洗劫村莊,搶掠農田 ;「在房上的」,因古猶太人的房子是平頂屋,房子內外都有梯子可以上去。 「不要下來拿家裡的東西」,是指不要從內梯下來進屋取東西,要由外梯逃走 ; 在田中工作的,不要換下自己的工作服,要趕快逃不可回去取衣裳,意思是說不要重視物質的東西,因為災難如飛而來,稍一遲即要遇害。
【太24 : 19】「當那些日子,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
★ 懷孕和哺育嬰兒的婦女,將會加倍痛苦,因為逃難中母親根本無法餵養嬰兒,且懷孕逃難 時,確實有走不動,或是掉胎之危險的問題出現等等。
【太24 : 20】「你們應當祈求,叫你們逃走的時候,不遇見冬天或是安息日。」
★ 巴勒斯坦的冬季會有暴雨使河水高漲,無法越過,可能會阻攔人們的避難 ; 山上氣候較平地 寒,且無糧無水。在安息日城門又緊閉,無法得到任何食物。按摩西的律法,安息日所走的路 程不能超過 4854 呎 (徒1
: 12)。
【太24 : 21】「因為那時必有大災難,從世界的起頭直到如今,沒有這樣的災難,後來也必沒有。若不減少那日子,凡有血氣的總沒有一個得救的;只是為選民,那日子必減少了。」
★「因為」是在說明前面 17 – 20 節逃避的原因。這裡的「大災難」按照上下文的意思,這裡是 指前面所說的耶路路撒冷被毀的時候發生的「大災難」。
★ 主耶穌說「從世界的起頭直到如今沒有這樣的災難,後來也必沒有。」表示這節經文是在講 門徒們不久之後會經歷的事件,而不是在講世界末了了結束時候才發生的事。
★ 因此,這只是對耶路撒冷淪陷的時候所遭遇到的大災難做了個結束的描述,而告一個段落 。所以 21 節的應許,他是在告訴我們,當耶穌基督再來以前不會發生這末世大災難。
★ 當然,後來有更大量的猶太人被屠殺了,在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用極其殘忍而又極有效率的方式,在集中營裡屠殺了 600 萬猶太人。當時全世界有 1500 萬猶太人,而歐洲總共有近 900 萬猶太人,也就是說,殺了歐洲三分之二的猶太人。可是從來沒有一個城市像耶路撒冷一樣,全城被毀滅了。
【太24 : 22】「若不減少那日子,凡有血氣的總沒有一個得救的 ; 只是為選民,那日子必減少 了。」
★「選民」指猶太的基督徒。在此經文我們得知,神雖使祂選民遭受如此嚴厲的災難,然而神必不會棄祂的選民而不顧,祂會奇蹟般地從毀滅中救出祂的選民。這也應驗了了但以理書 12 : 1 説的「那時,保佑你本國之民的天使長米迦勒必站起來,並且有大艱難,從有國以來直到此時, 沒有這樣的。你本國的民中,凡名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
【太24 : 23】「那時,若有人對你們說 :『基督在這裡』,或說 :『基督在那裡』,你們不要信 ! 」
★ 在那可怕的大災難日子裡,神的選民會很自然地把希望寄託在基督身上。所謂「基督在這 裡」,或說「基督在那裡」是指著在地上的某個地方。主警告選民「不要信」。因為主要從天 駕雲降臨,並不是悄悄地顯在地上的某個地方。
【太24 : 24】「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蹟、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
★ 耶穌也提醒選民們,當聖殿被毀時,必有假基督、假先知出現,並且能行使神蹟奇事。可能的話,甚至迷惑上帝的選民。所以主警告 :「你們不要信」。
【太24 : 25 - 26】「看哪,我預先告訴你們了。若有人對你們說:『看哪,基督在曠野裡』,你們不要出去 ! 或說:『看哪,基督在內屋中』,你們不要信 !
★ 耶穌也提醒選民們,當聖殿被毀時,必有假基督出現,關於假基督已講過數次,如五、十、二十三、二十四等節,在此處重提是要指明情形實在非常嚴重。
★「曠野」是離俗之地,當時普遍認為基督一定出現在曠野,這也是為什麼當年施洗約翰在曠野就有人問他是不是基督 ;「內屋」原意為「庫房」,指一個隱蔽的地方。這種提法可能反映猶太人的思想,他們認為彌賽亞不知藏在何處,隨時可能從隱匿之處出來。
【太24 : 27】「閃電從東邊發出,直照到西邊。人子降臨也要這樣。」
★ 關於基督的再來,耶穌說 :「閃電從東邊發出,直照到西邊。人子降臨也要這樣。」這裡說明耶穌的再臨時,一面如同迅雷,令人措手不及,另一面是全地的人都能看得見,並不是隱秘 的。
★ 另一方面閃電可以解作神的忿怒、神的審判。因此,「閃電從東邊發出,直照到西邊。」這裡是表示全人類都要面對這審判,所以審判臨到地上,沒有人能逃避。
★ 由於閃電是一瞬間發生,快速臨到的那刻沒有人曉得,所以耶穌警告我們要準備、儆醒,不 要到時發生才曉得、明白,看見才相信就太遲了。
★ 最後,有一事我們也要注意的是,主再來時必有假先知、假教師與假基督出現,因此我們要明白真理,如此才不會被異端的言論所迷惑。
【太24 : 28】「屍首在哪裡,鷹也必聚在那裡。」
★ 這是一句通俗的諺語,說的是看見鷹在天上往哪裡集聚,就可以知道屍首在哪裡。這裡的鷹 應是指禿鷹而不是鷹,因為鷹一般不食腐屍。
★ 聖經的作者往往不注意所提動植物的種類,而且亞蘭文是一詞兩用,兩類大型肉食鳥都用這 一個詞表示。
★ 在說這句話之前,耶穌曾警告門徒,要防備冒他名而來的假基督,不必聽傳言說,基督出現 在哪裡就去追尋。
★ 針對這點,耶穌說,他的降臨將是有目共睹,有如閃電從東邊發出,直照到西邊。因此,這 節經文是說,只要看外在的現象,便知道是在傳達主將要來臨的時候了。
✿ 第六講 :「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此指世界末日景象嗎 ?
<經文> 馬太福音 24 : 29
「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 動。」
<經文> 馬太福音 24 : 29 (新國際英文聖經)
“
Immediately after the distress of those days , the sun will be darkened , and
the moon will not give its light , and the stars will fall from sky , and the
heavenly bodies will be shaken .
★ 馬太福音 24 : 29 節這裡是否可用字義解經,說明主再來之時,宇宙星系要解體
?
還是從靈意來解經,了解主耶穌講述這節經文的含意。
★ 為了要了解此節經文的含意,我們首先來看此節經文是否與原文是否有出入 ? 按希臘文聖經在這裡用了「立刻」(immediately) 這字,中文聖經沒有翻譯出來。然而,在英文版聖經卻是有「立刻」這字。因此,此節經文當譯為 :「那些日子的災難之後,立刻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
★「立刻」這個字出現,必定關係到某特定的事件的發生,沒有任何時間上的延遲。因此,「立刻」這個字不是指某個一般性的未來時期。所以,從這個時間性的用詞來看,那災難的日子, 應該是指耶路撒冷的被拆毀的災難。
★ 在這裡,我們就可以了解,當聖殿被毀一事之後,立刻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現在我們從歷史角度來看,當聖殿被毀一事之後,有立刻發生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的現象嗎
? 事實上並沒有 !
★ 可見,此節經文不能按字義來解經,而是要按靈意來解釋這節經文。其實這節經文乃是與舊 約先知書有關係,這節經文來自以賽亞書 13 : 10「天上的眾星群宿都不發光 ; 日頭一出就變黑暗 ; 月亮也不放光。」與以賽亞書 34 : 4「天上的萬象都要消沒 ; 天被捲起,好像書卷。其上的萬象要殘敗,像葡萄樹的葉子殘敗,又像無花果樹的葉子殘敗一樣。」
★ 以賽亞書 13 : 10 節是以啟示的形象語言描寫巴比倫的敗落,以賽亞書 34 : 4 節是說神要對 「萬國」,特別對以東,施行審判。在歷史上談到神對城巿和國家施行審判時,常用類似的語 言,例如以西結 32 : 7「我將你撲滅的時候,要把天遮蔽,使眾星昏暗,以密雲遮掩太陽,月亮也不放光。」約珥書 2 : 10「牠們一來,地震天動,日月昏暗,星宿無光。」阿摩司書 8 : 9「主耶和華說 : 到那日,我必使日頭在午間落下,使地在白晝黑暗。」
★ 所以此節經文不是指宇宙星系要解體,而是神對國家或城市施行審判,就是回應馬太福音 24章 2 節預言聖殿被毀一事,也是馬太福音 24 章 15 - 22 節所指的大災難。
★ 耶穌接著在馬太福音 24 章第 34 節至 35 節清楚說明「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是的,主的話不會落空,主後 70 年羅馬提多將軍毀滅了耶路撒冷。
★ 因此,聖殿被毀的災難就是那災難的日子。然而不僅僅是一座宏偉壯觀的建築物被毀而已,真正要被拆毀的是地上邪惡敵對基督權勢的瓦解。所以,主耶穌在這裡引用了舊約先知預言中的象徵性語言,就是用宇宙大自然秩序的逆轉來描述地上政權,在祂的審判下的瓦解。當耶路撒冷的猶太教,已經墮落成為敵對基督,和迫害新約教會的邪惡權勢時,基督就執行了祂的審判。這就是經文最主要的意思。
✿ 第七講 : 主的到來與主的降臨
<經文> 馬太福音 24 : 30 –
31
「那時,人子的兆頭要顯在天上,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 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他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天這邊到天 那邊,都招聚了來。」
【前言】
★ 這段經文許多解經書都認為是講述基督降臨一事,其實不是,而是還是在講基督降臨前的掌 權,其重點放在祂在天上,執行君王權柄的統治。
★ 其實第 29 - 31 節的用詞,幾乎全部與舊約的預言交織而成。第 29 節引用以賽亞書十三章 10 節及三十四章 4 節,其中對地震天動,日月昏暗,星宿無光的描述,這是神對國家或城市施行審判。故此,第29節所指的災難就是聖殿被毀一事。
★ 主耶穌在 29 節這裡引用了舊約先知預言中的象徵性語言,就是用宇宙大自然秩序的逆轉來描述地上政權,在祂的審判下的瓦解。當耶路撒冷的猶太教,已經墮落成為敵對基督,和迫害新約教會的邪惡權勢時,基督就執行了祂的審判。這就是 29 節經文最主要的意思。
【人子的到來不是人子的降臨】
★ 29 節經文講的是地上政權的瓦解,而 30 節經文講的是基督在天上執行君王權柄的統治。30 節這裡人子「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取材自但以理書七章 13 至 14 節「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着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
;
他的國必不敗壞。」
★ 這裡是說到天上所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在講基督降臨到地上的事。因為人子是被領到神的 面前,得著權柄、榮耀、國度。這是指基督復活升天後得著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 (太28 : 18) ,這是基督在天上登基作王的經文。
★ 或許有人還是認為 30 節這裡明明用的是人子「駕著天上的雲降臨」。首先,我們需要知 道, 30 節這裡的「降臨」,按希臘文是「到來」[ἔρχομαι] (erchomai)。而不是第 3 節門徒所問的問題中所用的「降臨」[παρουσία](parousia)。
【人子的降臨指世界末了的降臨和顯現】
★ 主的「降臨」是非常特殊的用語,是特別指基督在世界末了的降臨和顯現。在橄欖山寶訓中 「降臨」這個字出現四次:在第 3 節,27 節,37 節,39 節,今分述如下 :
● 馬太福音 24 : 3「耶穌在橄欖山上坐着,門徒暗暗地來說 : 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 事 ? 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呢 ?」
● 馬太福音 24 : 27「閃電從東邊發出,直照到西邊。人子降臨也要這樣。」
● 馬太福音 24 : 37「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
● 馬太福音 24 : 39「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
★ 而 30 節這裡的「到來」按希臘文有「來、去」的意思,是與耶穌得榮耀,領受權柄和登上寶 座有關。按照主耶穌引用的但以理書七章 13 至 14 節的經文,是指基督在天上,坐上君王的寶座,基督在天上登基執掌王權,並不是指基督降臨顯現。
【人子的到來指耶穌得榮耀,領受權柄和登上寶座有關】
★ 我們再來看馬太福音中的「人子到來」。在馬太福音中這樣的用語在其他地方出現過兩次 。第一處經文是在 16 : 28 節 :「我實在告訴你們 : 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裡。」請注意,這裡的「降臨」按希臘文是「到來」[ἔρχομαι] (erchomai)。
★ 主耶穌在這裡講的不是世界末日的神國降臨。「人子降臨在祂的國裡」,主耶穌講這句話在 三本福音書都有記載
(太16 : 28 )
(可9
: 1) (路9
: 27),而三本福音書在這句話之後都提到耶穌登 山變像的事
(太17 : 1- 8) (可9 : 2- 8) (路9 : 28 -
36)。
★ 另外,在路加福音 9 : 28「說了這話以後」,就是要表明 : 下面的內容是為了要說明上面的話是何意思。所以,既然上下文是連貫的,主耶穌所說的事就是第十七章登山變像之事。因此,這節經文是主耶穌告訴門徒,他們有生之年可以看見基督在祂的教會裡掌權。
★ 馬太福音中的「人子到來」的第二處經文是在 26
: 64 節,主耶穌在被釘十字架前,對大祭司 說 :「你說的是。然而,我告訴你們,後來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着天上的雲降臨。」請注意,這裡的「降臨」按希臘文是「到來」[ἔρχομαι] (erchomai)。
★ 由於此節經文正是但以理書七 13 節的重複,馬太 26 : 64 節這裡的「駕着天上的雲到來」就是但以理書七13 節的「駕着天雲而來」,因此馬太 26 : 64 節這裡的「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就是但以理書七13 節的「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
★ 由於馬太 26 : 64 節這裡並不是按「降臨」講法,那就不會認為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然後駕着天上的雲降臨。了解這裡的「降臨」是按「到來」的說法,我們就能了解人子是駕着天上的雲到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得了權柄、榮耀、國度。所以,「人子到來」不是「主的降臨」。「人子到來」是指基督復活升天後的掌權。
【敵對基督的猶太教的瓦解,就是祂在天上掌權的徵兆】
★ 了解人子到來,是指基督復活升天後的掌權。那麼我們就能了解前文「那時,人子的兆頭要 顯在天上」的意思。這裡的「那時」乃指 29 節「大災難一過去」之時,就是聖殿被毀之時。之後敵對基督的猶太教的瓦解,就是祂在天上掌權的徵兆。於是他們就領悟到,在天上的人子,已經坐在父的右邊,開始執行祂的王權了。
★ 這在啟示錄第 5 章 1 – 5 節得著應驗「我看見坐在寶座那位的右手中有書卷,正反面都寫着 字,用七個印密封着。我又看見一位大力的天使大聲宣告說 :
有誰配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個印呢 ?」 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沒有人能展開、能閱覽那書卷。因為沒有人配展開、閱覽那書卷,我就大哭。長老中有一位對我說 :
不要哭。看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他已得勝,能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個印。」
【以色列各族要因耶穌釘十字架上而悲哀】
★「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主耶穌在這裡引用了撒迦利亞書 12 章 10 節中的預言「我要將那施恩與懇求的靈,澆灌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那位。他們必為他悲傷,如喪獨子,又為他哀哭,如喪長子。」
★ 這裡的萬族原文指「那片土地上的各支派」,就是指以色列各族,不是指世界性的,因為是以色列人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由此可見,這裡說的不是世界性的悲哀,而是以色列在看到他們「所紮的人」得到神公義的平反之後產生的悲哀的反應。
★ 撒迦利亞書第十二章裡說的悲哀是一種悔罪的表現,耶穌在這裡是否有暗指以色列人將來會悔改嗎 ? 我們若從使徒行傳 2 : 36 – 38 節中,彼得對以色列人的談話中得知,答案是肯定的 ! 「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地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 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 :「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 ? 彼得說 :「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 (徒2 : 41)
【地上教會的擴張】
★ 「他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天這邊到天那邊,都招聚了 來。」 人子在天上作王掌權,一方面是執行審判,地上敵對基督的勢力瓦解,一方面是招聚神國度的選民,從各地,從東,從西,從南,從北被招聚在一起。這裡的用語也是出於舊約的預言 (申30 : 4) (詩107 : 3) (賽49 : 12) (亞2 : 10)。
★ 上述各舊約章節指的是散居各處的以色列人的再次聚集,但這裡說的是招聚選民了
(參 22 節和 24 節)。神在舊約招聚以色列人從被擄中歸回,重建地上的耶路撒冷,這預表基督在末世要從全地招聚新以色列人,把他們建造成為天上的聖城新耶路撒冷。
★「他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這裡的「他」是指 30 節的「人子」,是在天上作王掌權的基督。「使者」是「傳福音的人」。基督作為新約教會的元首,是祂差遣傳講神國度福音的人。因此,這裡所講的是地上新約教會的擴張。和前面 14 節,說 :「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 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是同樣的意思。
★ 那麼根據第 29
~ 31 節我們得知,普天下教會的增長是以色列從聖殿被毀之後,這件事才會發生,清楚地把第36節以下所要說的,就是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時的基督第二次再來區分開來。
✿ 第八講 : 無花果樹的比方為何意 ?
<經文> 馬太福音 24 : 32 –
35
「32 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 : 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33 這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34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35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
★ 在橄欖山的論述中,耶穌說 :「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 : 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這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太24 : 32 - 33) 有的人說無花果樹代表以色列,所以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指的是 1948 年以色列建國一事,是預示著主快來了。然而這無花果樹發枝長嫰葉的比方,應當不是指以色列建國一事。
★ 因為這種說法與另一卷福音書所講的不配合,按路加福音 21 : 29 – 31 節的記載不獨有無花果樹 ,還有各樣的樹。耶穌又設比喻對他們說 :「你們看無花果樹和各樣的樹 ; 它發芽的時候,你們一看見,自然曉得夏天近了。這樣,你們看見這些事漸漸的成就,也該曉得神的國近了。」
★ 請注意在路加福音 21
: 29 – 31 節這裡除了無花果樹外,還包括了其他的樹,那各樣的樹難道也當指以色列嗎 ? 另外,如果是指以色列建國,我們知道以色列建國是在 1948 年,按馬太福音24 : 34「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來說,那麼主再來應當在西元 2000 年前再來。
★ 如果不是講主再來之事,那所指為何 ? 要明白主耶穌所舉的無花果樹的比方,我們必須基於上文下理來解經。馬太福音 24 : 32 – 33 節的上文是耶穌對門徒問及有關聖殿被毀及祂再來的預兆的答覆 (太24 : 3)。
★ 無花果樹的比方不是指主再來,那就是針對聖殿被毀的預兆的內容。因此,無花果樹樹枝發 嫩長葉的時候當是指馬太福音 24 章第 4 節至 12 節的預兆,如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饑荒、地震…等事,而不是指以色列建國一事。
★ 主耶穌用無花果樹的樹枝發嫩長葉時,就知道夏天近了 (32節)。接下來第 33 節的「這一切的事」,即 4 – 12 節所說的預兆, 也就是說,當這這一切的事發生之時,也就是該知道人子近 了,正在門口了。
★「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此句在原文並無「人子」一詞,而是用「那事」“
that ”,既知道不是講主再來之事,那所指的就是聖殿被毀這事就要快發生了。
★ 馬太福音 24 : 4 –
12 節中的那些預兆,其實就是馬太福音 24 : 33 節的「這一切的事」,也就是馬太福音 24 : 3 節與 34 節的「這些事」。
★ 耶穌接著在馬太福音 24 章第 34 節至 35 節清楚說明「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是的,主的話不會落空,主後 70 年羅馬提多將軍毀滅了耶路撒冷。
★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聖殿被毀這事件確實在耶穌那個世代發生了,而世界的未了卻是無法確知的,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儆醒預備主再來。
✿ 第九講 : 主再來的日子,為何子不知道,惟獨父知道呢 ?
<經文> 馬太福音 24 : 36
「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
★「那日子,那時辰。」這是指基督降臨的日子。在橄欖山寶訓中「降臨」這個字出現四次:在第 3 節,27 節,37 節,39 節。主耶穌在這裡回答了門徒在第 3 節所問的問題 :「你的降臨和世 界的末了,有什麼預兆呢
?」
★ 有關主再來的日子,主耶穌回答門徒「子也不知道」,關於這一短語,有的古抄本有,有的古抄本則沒有。但是,不論是否有這一短語,「惟獨父知道」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即主耶穌再來的日子、時辰,主耶穌自己也不知道。
★ 對於主耶穌的回答,我們可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主的降臨是最後審判的日子,而且執行最後審判的人也是主。那麼祂為什麼不知道自己降臨的日子,不知道最後審判的日子呢 ? 耶穌不是三位一體神的第二位子神嗎 ? 祂不是應該無所不知嗎 ? 難道子和父不是同本體的神嗎 ? 主耶穌的神性與父有差別嗎 ?
★ 不是的 ! 三位一體的神在本體上永遠是同一的。父子和聖靈永遠是同本質,同本體,同榮耀的。若是這樣,為什麼耶穌在全知方面有時是有限的。除了本節經以外,還有「耶穌頓時心裡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眾人中間轉過來,說 : 誰摸我的衣裳誰摸我的衣裳 ?」(可5 : 30)「你們有多少餅
?」(可6 : 38)「到了樹下,竟找不著甚麼,不過有葉子,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可11 : 13)
★ 但是,有時卻顯示有超自然的知識。祂知道撒瑪利亞婦人已有五個丈夫,現在有的也不是她丈夫,這些隱情説了出來。(約4 :
18)。祂知道彼得若去打魚,第一條打上來的,在口中會有一塊錢 (太17 : 27)。沒有人告訴祂,祂就知道拉撒路死了 (約11 : 13 )。同樣,很多時候祂在醫治病人、在水上行走、餵飽五千人、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時,耶穌的神性是非常顯而易見的。
★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把本體的三位一體,和工作的三位一體區分開來。三位一體的神在本體上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但是在工作上,在施行恩典之約的時候,是有職分和功用上的區別的。父是隱藏的,發出旨意的神 ;
子是顯現的,執行父旨意的神。子「虛己」成為父所差遣的僕人,在時間中執行神的計畫。
★ 子憑著父神的旨意而行,這在約翰福音我們可以看出,子不是獨立一個神性位格,而是完全根據父的指使去行動。「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約4 : 34) 「子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麼。」(約5 : 19)「我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麼。」(約5 : 30)「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約6 : 38)「我沒有一件事,是憑著自己作的」(約8 : 28)。
★ 在這裡我們看到子神的降卑與順服。我們看到主耶穌完美的人性和神性,彰顯在信靠順服父審判的權柄上。雖然他具有神的一切屬性,然而他不隨便使用他的神性。祂察透父的心意,且順服神的計劃,在合宜、需要時才行神蹟。
★ 就是因為主順服父神的旨意,以致「虛己」放棄己意去使用、彰顯祂的神性。不然祂在客西馬尼園遭人逮捕時,祂可以要求父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營救他,若是這樣,祂就不能完成父神所定的救恩了。(太26 : 53 -
54)
★ 他也曾說 :「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約10
: 18) 所以,當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時,雖遭受到饑餓、口渴、被鞭打、被辱駡而不報復時,祂是刻意約束祂自己的神性的能力。
★ 因此,祂死在十字架上,並非因祂無能為力,其實祂可以從十架上下來,且可差天軍殲滅羅馬的兵丁,然而祂卻存心順服,以至於死。(腓2 : 7 - 8)
同樣地,祂可以知道且告訴門徒祂何時再來,但是祂甘願將祂再臨的日子和時辰交由制定救贖計畫的聖父決定。
★ 那麼「子也不知道」就與祂的「全知」沒有衝突,也無損耶穌基督的完美神性。這樣,耶穌有限的知識,就不能因有了肉身而神性有所受到限制來解釋,而要用父對子在地上的旨意來解釋。因此,當主耶穌完成父神所制定的救贖工作的旨意時,復活後祂就知道何時是祂再來的日子了。
✿ 第十講 : 是取去的得救或是撇下的得救
?
<經文> 馬太福音 24 : 37 – 44
「37 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38 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 ; 39 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40 那時,兩個人在田裡,取去一個,撇下一個。41 兩個女人推磨,取去一個,撇下一個。42 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哪一天來到。43 家主若知道幾更天有賊來,就必儆醒,不容人挖透房屋;這是你們所知道的。44 所以,你們也要豫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
★ 此段經文是耶穌曾經預言祂末世再來時,所提到兩等人被分別出來的情形,「那時,兩個人在田裡,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推磨,取去一個,撇下一個。」
★ 關於馬太 24 章 40 節是「取去」或是「撇下」的得救 ? 本人的看法,是「取去」的不得救, 而「撇下」的得救。理由如下 :
★ 根據 39 節的經文,洪水把那些沒有預備好的人們「沖去」,而「沖去」[αἴρω] 這個字的希臘文的意思有「取、舉起、拿走」的意思。我們可以把前面的經文翻譯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取去」。這樣的話,「取去」就是負面受審判的意思。
★ 另外,從一些英文聖經中,我們可以得知 39 節裡的 「沖去」“ took ” 和 40 節裡的「取去」“ taken ” 是同樣的意思。因此,被取去的人是和被洪水沖去的意思一樣,乃是受到刑罰的人。
★ 再來,「撇下」[ἀφίημι] 這個字的希臘文意思,包括了「撇下、取消、赦免」。馬太福音 18 : 27 節「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 [ἀφίημι] 了他的債。」約翰壹書 1 : 9「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 [ἀφίημι] 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 免了債,赦免罪,是與我們救恩有關的。而這裡的經文是在說明,挪亞洪水的審判中,也包括了神的救贖。因此,「撇下」應該是正面的,蒙救贖的意思。
★ 此段經文的「取去」和「撇下」是說明,主再臨的日子會和挪亞洪水的日子一樣,有一部分人會得救,有一部分人會受到最後的審判。因為,主降臨是審判的日子,也是救贖的日子,所以,主耶穌是要門徒警醒地在救恩中生活和事奉。
★ 所以,不論按照經文的上下文,還是按照字義的意思,我們若把這裡的「取去」看為是「教會被提」,就字面的意思是相矛盾的,還有跟上下文也並沒有傳達這樣的意思。
★ 最後,在緊接著「取去一個,撇下一個」的比喻之後,主說 :「所以你們要儆醒」(42節), 「家主若知道幾更天有賊來,就必儆醒」(43節) 和「所以,你們也要預備 ; 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
★ 在這裡,我們得知,這裡的「你們」和「家主」指的並不是世人,而是指的是信徒。所以 ,此段經文裡的「兩個人」並不是對所有的世人的警告,而是對門徒的警告,若不儆醒,那主的來到如同賊出乎意外地突然來到,而那沒有預備的就會被主丟棄。
✿ 第十一講 : 善僕與惡僕的結局
<經文> 馬太福音 24 : 45 – 51
「誰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為主人所派,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 ? 主人來到,看見他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倘若那惡僕心裡說:『我的主人必來得遲』, 就動手打他的同伴,又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地處治他 (或譯 : 把他腰斬了),定他和假冒為善的人同罪 ; 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作忠心有見識的僕人】
★ 在這段經文耶穌所說的這個比喻,並不是說到兩個僕人,一個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另一個 是惡的僕人。我們若細讀經文,其實是同一個僕人,他可能作好僕人,也可能作壞僕人。
★ 這裡講「僕人」不是一般的僕人,而是負有管理責任的「管家」,所以必需具備管家的條 件,就是「管理」和「分糧」,他必須是「忠心」和「有見識」。「忠心」的原文是誠信、可靠、可託付的。因此,忠心的管家就是對於主人所託付的不論大小事,都能全心全意去做。
★「有見識」,「見識」原文是聰明、靈巧的,有見識就是有聰明智慧。因此,有見識的管家乃是明白主人的心意,知道按真理管理神的家,知道照真理關心神的家,行事為人不會造成僕人之間的衝突,而是弭平其中的紛爭。
★「忠心」和「見識」是成為好管家的特質。要如何知道這個管家是否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 ? 就是「為主人所派,管理家裡的人」和「按時分糧給他們」的人。這裡「家裡的人」和「他們」都是指信徒。
★ 所以,我們基督徒在神面前的身分,一面是神家裡的人,一面也是祂的僕人
; 千萬不要以為只有所謂「牧師」或「傳道人」等全時間服事主的工人才是僕人,我們都是主的奴僕。
★「管理家裡的人」,這裡「管理」含有「處理、治理、執行」的意義 ;「按時分糧」,意思是給他們糧食,照顧他們。在神的家裡我們如何按時分糧給弟兄姊妹呢 ? 我們當明白,每一個信 徒無論大小,在神的家裡都有一份應盡的職責,即按著神的時候向身邊的聖徒分享屬靈的供 應,例如 : 把所領受到的話語亮光分享給別人、為軟弱的肢體禱告、愛心的探望和關懷等。
【善僕的賞賜】
★「主人來到,看見他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主人來到」,即指主耶穌再來的時候 ;「那僕人就有福了」,「福」不是今世的福,乃是國度的賞賜。
★「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這是指將來在國度裡得著權柄掌管城池 (路19 : 17 - 19)。
★ 我們基督徒今日若不能妥善「管理家裡的人」(45節),就不能盼望主來的那日可以「管理一切所有的」; 主今天所給我們的託付,不過是我們進天國前的實習、操練和預備,好在將來得著更大的託付
(產業)。
【耶穌論惡僕的結局】
★「倘若那惡僕心裡說 :『我的主人必來得遲』,就動手打他的同伴,又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惡僕為惡的主要原因,乃在他心想主「必來得遲」。由於他心中存有此意念,因此就放鬆了。他錯誤地以為主人不會很快回來,於是開始虐待同伴,並放縱自己,沉溺於享樂之 中。這樣的態度反映了他的不忠與放縱,因為他忽略了自己身為管家的責任,轉而將權柄用於傷害他人。
★ 經文進一步警告惡僕的結局 :「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地處治他,定他和假冒為善的人同罪 ; 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重重的處治他」原文字義是「將他切成兩半 (或作腰斬)」,或「將他分離隔開」。
★ 由於那僕人的主人忽然來到,所以主人定他「與假冒為善的人同罪。」假冒為善的人是指著掛名的基督徒說的。就這惡僕的生活與事奉,是與假冒為善的人沒有甚麼分別,所以定他與他們同罪,意即同得其分。
★ 主說,他「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這當是指「在地獄裡永遠受痛苦」。可見,這人是不得救的。因為只有得救的人才能進「新耶路撒冷」享福。《啟示錄》說明,只有「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 得救的,才能「進城」(啟22 : 14) ; 城內「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
(啟21 : 4) 所以「哀哭切齒」必定是在「城外」。
★ 而啟示錄二十二章十五節提到,「城外有那些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並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的。」這樣的形容就是啟示錄二十一章八節指著「地獄」而說的。「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着硫磺的火湖裡 ; 這是第二次的死。」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