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2 : 12 - 25
【約2 : 12】「這事以後,耶穌與祂的母親弟兄和門徒,都下迦百農去 ; 在那裡住了不多幾日。」
★「耶穌與祂的母親和弟兄」: 這說明主耶穌的弟弟們當時也一同參加了迦拿的婚筵。經文只提到母親和弟兄,可能表示約瑟在此時已經過世
(可6 : 3未再提及約瑟),而祂的妹妹們大概已經出嫁(太 13:56),因此沒有同行。
★「都下迦百農去」: 這裡的「下」是指地勢高度而言,因為迦拿的海拔比迦百農高。而迦百農後來成了耶穌在加利利服事的重要根據地
(太4 : 13)。
【約2 : 13】「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
★「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 逾越節是猶太人一年三大節期之一,用來紀念祖先蒙神拯救、出埃及。在逾越節期間,敬虔的成年猶太人通常都會上耶路撒冷守節。《約翰福音》常以猶太人的節期作為耶穌行動的背景(參
5:1;7:10–11、14、37;12:1)。
★「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上」字是地勢高度的表達,因為耶路撒冷的海拔比迦百農高。
【約2 : 14】「看見殿裡有賣牛羊鴿子的,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裡。」
★ 當時聖殿的祭司允許商人在外邦人院作買賣,售賣獻祭用的牛、羊、鴿子及其他祭品;聖殿 不收希臘或羅馬錢幣,朝聖者需用指定的希伯來銀幣繳納殿稅或奉獻,因此有兌換銀錢的人提 供便利。這些安排表面上看似合理,是為了方便外地朝聖者獻祭,但實際上產生了嚴重問題。
★ 在聖殿範圍內進行商業買賣,使本應神聖的地方被玷污,外邦人院被占用,剝奪了外邦人敬拜神的權利。祭司與商人勾結,祭司給予商人各種方便,例如對祭牲的瑕疵不嚴格檢驗,商人則高價出售,朋分暴利,使聖殿的宗教功能和公義受到損害。
★「殿裡有賣牛羊鴿子的」中的「殿」包括聖殿本身及其四周的院子,而「殿裡」特指開放給外邦人敬拜的院子。至於「鴿子」,是供窮人獻祭使用的祭物,顯示祭物交易也必須兼顧不同經濟能力的朝聖者。
【約2 : 15 - 16】「耶穌就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 ; 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又對賣鴿子的說 :『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
★ 耶穌在聖殿中行動,拿繩子作鞭子,把牛羊趕出殿,倒出兌換銀錢者的錢,推翻桌子,又對 賣鴿者說「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這段經文顯示神的殿是敬拜與禱告的聖地,不容商業交易玷污,也彰顯耶穌維護聖潔與公義的權柄。
【約2 : 17】「祂的門徒就想起經上記著說
:『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
★「祂的門徒就想起」: 約翰福音中常用「想起」來描述門徒在耶穌生平中的回想與領悟,尤其 是復活後對耶穌言行的理解
(參22 : 19 ; 12 :
16 ; 14 : 26)。
★「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 引用自《詩篇》69 : 9,用以說明耶穌對父殿的熱忱與 關切,祂潔淨聖殿的行動正是這份熱忱的具體表現。
【約2 : 18】「因此猶太人問祂說
:『你既作這些事,還顯甚麼神蹟給我們看呢
?』」
★「你既作這些事」指耶穌潔淨聖殿的行動 ;「還顯甚麼神蹟給我們看呢
?
」意即猶太人想知 道,有什麼記號能讓他們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
【約2 : 19】「耶穌回答說
:「『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
★ 這裡「殿」指祂的身體,暗示祂將被釘十字架,三日後復活,完成救贖的工作。
【約2 : 20 - 21】「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麼 ? 』但耶穌這話,是以祂的身體為殿。」
★「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此節應譯為「這殿已經建造了四十六年。」“ It has taken forty – six years to build the temple . ”
★ 主前 20 年,大希律王開始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第二聖殿,動工約10年後,聖殿可供崇拜和獻祭之用,直到主後 63 年才完工。
★ 所以,46 年的計算是以主前20年至耶穌潔淨聖殿那年 (耶穌30歲出來傳福音之時) 止,依照史料耶穌基督是出生於主前 4 年,他在 30 歲時出來傳福音,那是主後 26 年,這正符合 20 節所說的「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的背景。然而,在耶穌基督的時代,耶路撒冷聖殿雖然已建了46年之久,但仍然未全部峻工,尚在建築中。
【約2 : 22】「所以到祂從死裡復活以後,門徒就想起祂說過這話,便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
★ 門徒在耶穌復活之前,其實並不明白祂所說「拆毀這殿、三日內建立起來」的真正意思 ; 他們以為耶穌是在講耶路撒冷的聖殿。直到耶穌從死裡復活之後,他們才恍然大悟,想起耶穌曾說 過這話,並明白祂是在預告自己的死與復活。
【約2 : 23 - 25】「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有許多人看見祂所行的神蹟,就信了祂的名。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
; 因為祂知道萬人,也用不著誰見證人怎樣,因祂知道人心裡所存的。」
★ 逾越節期間,耶穌在耶路撒冷行了許多神蹟,吸引大量民眾圍觀。許多人因為「看見神蹟」而「信了祂的名」— 在聖經中,名字代表一個人的身份與本質,因此「信祂的名」意指接受耶穌這個人、祂的身份與祂的權柄 (參約1 : 12)。然而,這種信心多半建立在眼見的神蹟上,而不是對耶穌真正的認識與委身。
★ 正因如此,雖然人們口中「信」祂,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祂知道人的內心深處。祂看得出那些只是因神蹟而一時興奮的外表信心,也看得出動機不純、沒有真正悔改的心。
★ 約翰補充說,耶穌「不需要人告訴祂什麼是人」,因為祂完全知道人裡面的真實光景。這三節經文形成一個完整的主題
:
人可以說自己相信,但耶穌看重的是人心是否真實、信心是否真誠。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