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聖經教室 – 麵酵的比喻

 聖經教室 – 麵酵的比喻 

<經文> 路加福音 13 : 18 - 21

耶穌說:「上帝的國好像甚麼 ? 我拿甚麼來比較呢 ? 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園子裡,長大成樹,天上的飛鳥宿在它的枝上。」又說:「我拿甚麼來比上帝的國呢 ? 好比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

關於麵酵的比喻,解經家有持正面與負面的看法,今就這兩面看法說明如下 :

麵酵正面的看法

路加福音 13 : 18 - 21 節中記載兩個比喻來形容神的國,所以麵酵的比喻乃是芥菜種的延伸比喻。那麼,這兩個比喻應是講述著相同的一件事。按路加福音 17 : 6 所記 :「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此句也可以理解為 :「你們若有像芥菜種般成長的信心」。所以芥菜種的比喻是正面性的比喻,那麼麵酵的比喻也應是正面性的比喻。

另外,路加福音 13 : 27 - 29 節又接著說明,有從東、從西、從南、從北,將有人 (外邦信徒)來,與亞伯拉罕等在神的國裡坐席,這些人就如同飛鳥般可以宿在芥菜樹枝上得著安息。

耶穌在此用麵酵比喻來說明天國的情形,其實是依據日常生活經驗為題材,三斗麵約少於三細亞細麵。這可能是款客時做麵之普通份量。亞伯拉罕接待天使時,也是用了三細亞細麵調和作餅 (18 : 6)。由於作餅是婦女工作,故三斗麵約與婦人不一定要有什麼屬靈涵義。

所以這比喻著重的重點在酵改變的能力,故以這裡的「麵酵」所代表的是基督的生命或聖靈的工作。「麵酵」如何在麵團裡發生影響,就如同聖靈在我們裡面工作一樣,也如同芥菜種的生長,是在人不知不覺時發生的。我們雖不能看見其內在生命改變的過程,但人生命的改變與果效是看的到的 (約 3 : 8)

麵酵持負面的看法

對於麵酵的比喻,也有不少的解經家持負面的看法,主要認為「麵酵」是不好的東西,今對所提之負面的論點說明如下 :

「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太 16 : 6) (可 8 : 15) (路 12 : 1),當門徒聽到主對他們說句話時,他們的應是,可能由於他們忘了帶餅,即使如此,也不要接受法利賽人所提供的餅。 後來經由主責備他們小信,還不明白那五餅二魚分給五千人的事蹟,那時他們才明白主所說的不是防法利賽餅的酵,而是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錯誤的教訓。

★ 另外,在這裡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法利賽人平常所帶以及食用的,大多是有酵的餅。以法利賽人謹守律法規條的作法,若酵是邪惡不潔的,他們怎麼可能經常且正大光明吃有酵的餅 ? 由此可見酵本身是中性的,其本身沒有好壞,如同錢一樣,端視其在所使用之場合而定。

神為什麼要禁止猶太人在逾越節中吃有酵的 (出 12 : 19 - 20) ? 這是因為他們出埃及之時,因為匆忙不能耽延,無暇等待麵團發酵,只好吃無酵餅 (出 12 : 39)。為了紀念這個事件,上帝吩咐以後各代猶太人都要吃無酵餅,紀念他們的先輩在埃及過的日子。但在一年其他的日子他們則可以吃有酵的餅。所以,在某此特殊情況下,例如招待突來的訪客,因為沒有時間等候發 酵,以色列人也會吃「無酵餅」(創 19 : 3) (士 6 : 19 - 21) (撒上 28 : 24)

以色列人所獻的並非只有無酵餅,有酵的餅也可以獻上給神作為初熟的供物,如五旬節所獻的搖祭為有酵的 (利 23 : 15 - 17),又如若為感謝而獻上平安祭,可以用有酵的餅,與供物一同獻上,供祭司與獻祭者一同享用 (7 : 13 - 14)。若酵本身是完全代表負面的,怎可能讓猶太人當作祭物獻上。所以不論獻上有酵餅或無酵餅,這些都是蒙神悅納的供物。

保羅在林前 5 : 7  所提「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盡,好使你們成為新團。」這裡的「無酵的麵」、「舊酵」、「新團」乃是按象徵的靈意講的,故「無酵的麵」表徵信徒的新生命是純淨無罪的,「舊酵」預表肉體的罪惡,「新團」表徵聖潔沒有瑕疵的教會。本句乃意指基督已經完成了救贖的大工,以祂為我們的逾越節,便當除罪,因為基督與罪是不能並存的。所以,這裡的「酵」是按靈意作「罪惡」解釋,而不是酵本身是罪惡。

路加福音 13 : 21好比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裏來。」有些人因」這個字,認為「都是指暗地裡的一個動作,故麵酵的比喻是否面的意思。然而,按「藏」在原文中是指把某物置於某物中,可作「隱藏」解,如和合本譯本,另外也可按「放」字解,如現代中文譯本。但按主講這比喻,是以日常生活可見之情景來看,應作「放」字較恰當,不然容易讓人聯想到就是指暗中的擴展,表明異端侵入教會,是偷著進來的意思。

結論

綜合上述說明,「麵酵不一定都是代表負面的意義,要按經文的上文下理來作判斷,其麵酵」是好還是不好的。 不然,在五旬節獻上兩個加酵的餅為素祭 (利 23 : 17) 要如何解釋 ? 其實兩個加酵的餅,乃是表徵猶太人與外邦人因基督救贖工作被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弗 2 : 16 - 18)。所以,麵酵的比喻按上下文來看應是正面的意義才是。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