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顯示具有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6 : 64、66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6 : 6466

64 只是你們中間有不信的人。耶穌從起頭就知道誰不信他,誰要賣他。
66 從此,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  在這裡,耶穌點明祂早已知道誰真正信靠祂,也知道誰要賣他。後面經文   66 顯示,許多門徒因聽不下祂關於「生命的糧」與永生的教導而退去。耶穌說祂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吃了必得永生 (6 : 51)許多門徒因為聽不下祂的話,就退去不再跟隨。這些人因退去而顯明他們的不信。

★  然而,猶大卻沒有退去,他仍然留在門徒的群體裡,甚至繼續跟隨耶穌直到最後。那麼,這是否代表猶大是真正相信耶穌的呢 ? 答案是否定的。猶大外表上雖然與主同行,但內心從未真正信靠過祂 ; 他的留下只是掩飾,最終的背叛正顯明了他的內心。

★  我們何以見得猶大是不信的呢 ? 主在第   70 節指出 :「我不是揀選了你們十二個門徒嗎 ? 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這句話顯明,猶大雖然沒有退去,但他從來不是信徒,他的不信只是在最後才完全暴露出來。

 這提醒我們,在日常信仰生活中,我們不能只是參加禮拜和服事工作;若缺少良好的靈修生活,與主的關係就難以建立,生活中也無法彰顯見證。《馬太福音》七章二十一節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唯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我們當明白,光靠外表的宗教行為並不能保證得救;唯有內心真實信靠主,並遵行神的旨 意,才是真正的信心表現。這意味著,我們的生活、言行、待人處事,都應該與我們所蒙召的 恩相稱。

 雖然行為本身不是得救的憑據,但它能彰顯信心是否真實。信心就像樹,行為就像樹上的果子:真正的信心必然結出良善的行為,兩者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13 : 1 – 20

  讀經隨筆 約翰福音13 : 1 – 20

【約13 : 1】「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 愛他們到底。」

逾越節以前

指的是逾越節即將到來的時間點,逾越節在猶太曆的尼散月14 日黃昏開始,這一天是猶太人重要的節日,紀念神從埃及拯救他們的偉大作為。

這也是指耶穌與門徒即將一起吃最後的晚餐的時間,這正是接近逾越節的前一天 (白天,而 逾越節的筵席和儀式尚未開始,會在當晚黃昏過後正式開始。

【約13 : 2】「當晚餐進行的時候,魔鬼已經把賣耶穌的意思激動了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

當晚餐進行的時候

這裡的「晚餐進行」指的正是逾越節的晚餐已經開始,即黃昏過後的晚餐,也就是我們通常 所說的最後的晚餐。這和《馬太福音》26 : 19 - 20、《馬可福音》14 : 16 - 18、以及《路加福音》22 : 13 - 14 中的描述是一致的。

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心裡

這是指猶大在此刻以前,就已經存心出賣主耶穌 (22 : 3 - 6)

【約13 : 3】「耶穌知道父已經把萬有交在祂手中,並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回到神那 裡。」

這節經文強調的是耶穌在洗腳之前,祂清楚知道自己擁有來自父神的完全權柄,並且深知自 己是從神來的,並將要歸回神那裡。這裡說明了洗門徒的腳的兩個原因。

【約13 : 4 - 5】「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在古代,猶太人通常穿簡單的拖鞋或涼鞋,因此長時間走在灰塵和泥土中,腳容易變髒。進入家中時,為了避免灰塵帶入室內,人們會脫鞋並洗腳。如果家中有僕人,會由他們負責為主人和客人洗腳。這是一項極為卑微的工作,通常只有最低等的奴隸才會承擔。

在這樣的背景下,耶穌選擇了做這件最卑微的事情,來向門徒示範真正的謙卑服侍。祂明明是萬有的主,卻選擇為門徒洗腳,這不僅是清潔腳部,也是對門徒靈性潔淨的象徵。

【約13 : 6 -7】挨到西門‧彼得,彼得對他說 :「主啊,你洗我的腳嗎 ? 耶穌回答說 :「我所做 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

主啊,你洗我的腳嗎 ?

彼得對耶穌洗腳感到震驚,因為這通常是奴隸才會做的工作。耶穌作為他的主,卻選擇做這 麼卑微的事,這讓彼得無法理解。他心裡可能在想,這怎麼可能是主該做的事 ?

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 

耶穌預示,當祂完成了十字架的工作,復活並升天後,門徒將會透過聖靈的啟示,真正理解 這一行為的屬靈深意。洗腳不僅是身體上的清潔,更是對心靈的潔淨、對服侍他人、謙卑的教 導,以及如何維持與神的關係。

【約13 : 8】彼得說 :「你永不可洗我的腳 !」耶穌說 :「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

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

當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時,祂並不是在說彼得失去了救恩,而是指彼得 無法維持與祂的靈性交通。這裡的「無分」更多是強調關係的親密程度和靈性上的聯結。

耶穌的洗腳行為象徵著神在基督裡對我們的潔淨,不僅是一次性得救的潔淨,而是我們在與 神的日常交通中,需要不斷地接受祂的潔淨和更新。這是每個基督徒持續與神保持親密關係的 過程。

因此,這裡的「洗」不能按字義解,須按靈意解。若這洗是指真正的洗腳,那麼有分於主的只不過是當時的門徒了。

【約13 : 9】西門彼得說 :「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

彼得以為耶穌在說的是一種全身潔淨,他認為如果耶穌說洗腳必須要接受,那麼不僅腳,連 手和頭也應該都要被洗乾淨。這樣的回答表明彼得的反應是根據字面上的理解,而不是耶穌的 靈性教導。

【約13 : 10 - 11】耶穌說 :「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 而不都是乾淨的。」耶穌原知道要賣他的是誰,所以說 :「你們不都是乾淨的。」

凡洗過澡的人

這裡的「洗澡」象徵重生時的洗滌 (3 : 5 ) ; 信徒的罪行在重生時已被主的寶血所清洗,故 「洗過澡的人」指因信主而蒙神赦罪的人,亦即已經得救蒙重生的人。

只要把腳一洗

由於腳部須與地接觸,難免沾染污穢,故須經常洗腳。這比喻信徒日常生活常與世界接觸, 甚易被世界沾染污穢,以致屢常犯罪,需要用神的道常常洗滌乾淨。

雖然基督徒在信主時已經得救,成為潔淨的人,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會因為接觸世俗而需要不 斷清潔,這正是需要「洗腳」的原因。

然而不都是乾淨的

耶穌這句話是指猶大要賣祂而說的。雖然猶大也接受了主為他洗腳,但他從未真正信靠耶 穌,也就是從未經歷過一次性的「洗澡」——重生的潔淨。他外表上看似跟隨主三年之久,甚 至擔任財務管理的角色,卻始終沒有真實的信心與順服,因此才會最終走上賣主的道路。

這段經文強調了信仰中的兩個層面 : 一次性的救贖和持續的成聖。信徒在得救後,雖然得到了潔淨,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然需要靠神的話語和悔改來保持潔淨與聖潔。

【約13 : 12 - 14】「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 :「我向你們所做 的,你們明白嗎 ? 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 我是你們的主,你 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這裡是根據上文   節所說耶穌為門徒洗腳的事而說,所以,當然也該按上文主耶穌所解明的 靈意領會了。其實際意義指彼此勸勉,互相幫助過聖潔生活,在生活上彼此提醒,除去行為上 的的不潔。

  反之,若只是單單按字義去實行彼此洗腳的儀式,這就違反了當時主耶穌與門徒洗腳的正 意。主乃是用一種示範式的教導,勸勉門徒互相服事,彼此幫助,去除行為上的污穢。

耶穌通過洗腳這一簡單而卑微的行為,向門徒展示了謙卑服侍的真正意義。祂既是主,又是 夫子,但祂卻選擇做最卑微的事,這提醒門徒和我們,作為基督徒,無論我們的身份多高,都 應該以謙卑的心去服侍他人。

【約13 : 15】「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着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

耶穌清楚告訴門徒,祂所做的洗腳行為不是單純的儀式,而是要作為榜樣。祂示範的是謙卑 的服侍,這是祂希望門徒跟隨的態度。耶穌以行動教導他們,服侍別人並不取決於身份,而是 基於愛和謙卑。

  祂不僅是希望門徒看到並理解這個行為,更要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踐。這是基督徒生 活的一部分,並且是一個持續的呼召,去效法耶穌的謙卑和服侍他人的精神。

【約13 : 16】「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

主耶穌吩咐門徒效法祂謙卑事奉的榜樣,並在   14 節中提到,耶穌是我們的主,我們便是祂的僕人。那麼,誰是差遣者,誰是奉差遣的人呢?約翰已經給出了答案:「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約13:20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主耶穌差遣我們去為祂的國度工作,祂是差遣者,我們是奉差遣的 人。因此,這句話告訴我們,即使是作為主人的耶穌也如此謙卑服事他人,那麼作為僕人的我 們,理應更加謙卑地服事他人。如果我們不這樣做,豈不是在無意中抬高自己,超過了我們的 主人嗎 ?

【約13 : 17】「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這句話強調了知識與行動之間的關係。耶穌告訴門徒,僅僅知道祂所教導的事情是不夠的, 真正的賜福來自於將這些教導付諸實行。知識應該轉化為行動,並且透過實踐來經歷神的賜 福。

這句話也提醒我們,作為基督徒,學習耶穌的教導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將這些教導活出 來。當我們順服神的話語並付諸行動時,我們不僅能夠經歷到神的賜福,還能成為祂愛與力量的管道,影響周圍的人。

【約13 : 18】我這話不是指着你們眾人說的,我知道我所揀選的是誰。現在要應驗經上的話,說 :「同我吃飯的人用腳踢我。」 

我這話不是指着你們眾人說的

這裡的「我這話」 是指第十七節中提到的「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不是指着你們眾人」的意思是,耶穌並非對所有在場的人說這話,而是指那些真正會去行祂所教導的門徒。
這句話暗示,猶大並不包括在內,因為他不會遵行耶穌的教導,也無法領受這份賜福。耶穌 知道猶大的心意,祂知道猶大的選擇和未來的背叛,因此這句話特別強調了猶大不在這福氣的 範圍內。

現在要應驗經上的話,說 : 同我喫飯的人,用腳踢我

這裡耶穌引用了詩篇 41 : 9 的預言,指出其中的背叛將會在祂身邊發生。

在當時的文化中,與他人一同吃飯是一個非常親密的行為,代表著共享關係和深厚的聯繫。 因此,耶穌用這個詞語來強調,那些與祂共進晚餐、一起共享這段親密時光的人,將成為祂的背叛者。

「用腳踢」是一種象徵性的說法,代表背叛或對對方的傷害。這種行為表明,對於曾經共享親密關係的人,卻會在背後做出傷害或對抗的行為。猶大的背叛正是這種「用腳踢」的具體表現,表達了極度的背叛與無情。

【約13 : 19】「如今事情還沒有成就,我要先告訴你們,叫你們到事情成就的時候可以信我是基督。」

如今事情還沒有成就,我要先告訴你們

指的是耶穌即將面對的背叛、被捕、受審和受難等事件,這些事情尚未發生。耶穌在此提醒 門徒,雖然一切未來的計劃還未完全實現,但祂已經在向他們啟示。

耶穌在這裡是提前告訴門徒,讓他們在將來面對這些事件時不會感到困惑或迷茫。

叫你們到事情成就的時候,可以信我是基督

是指當門徒看到耶穌預告的事情都成就時,他們的信心將更加堅固,並確認耶穌正是他們所 期待的彌賽亞。

耶穌在此給門徒一個信心的根據,當事情發生時,他們不會懷疑祂的身份,反而會在困難和 疑惑中堅定信念,知道耶穌確實是神所差來的基督。

【約13 : 20】「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 ; 接待我,就是接待 那差遣我的。」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

耶穌這樣的開場語「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是強調祂所說的話非常重要,並且是可信 的。這表明耶穌的話語不僅是對門徒的教導,也是帶有神聖權威的真理。

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

「接待我所差遣的」是指那些接納耶穌所差派來的門徒 (即使者)。耶穌差遣門徒進行事工,無 論是傳道還是服侍,接納他們的人,實際上是在接納耶穌自己。

這表明,當信徒接受那些神所差遣的門徒時,他們不僅是接納一個使者,而是接納了使者背 後的神,也就是耶穌基督。

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

這裡耶穌進一步闡明,接待耶穌的人,實際上是接待那差遣祂的天父。這顯示出耶穌與天父 之間的密切關係,耶穌的使命和行動完全是由天父所授權和指派的。

這同時也表明,信徒對耶穌的接待,實際上是對神的接納。耶穌作為天父的使者,祂的使命 是讓人與天父建立關係。 



 

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14 : 27

   讀經隨筆 約翰福音   14 : 27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我的平安賜給你們 ; 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難。面對問題時,我們常常感到焦慮、害怕,甚至不知所措。然而,耶穌在約翰福音14 : 27 中向我們保證,祂賜給我們的是一種超越世俗的平安。

 耶穌所賜的平安為何與世人所賜的平安不同呢 ? 首先,我們來了解何謂「世人所賜的平 安」。世人所賜的平安,通常是外在的和平與安定。例如,當我們的生活順利,工作穩定,財務無虞,我們會覺得平安。這樣的平安是建立在條件和環境的變化之上,因此,它是短暫且脆弱的,一旦外界的情況變動,這種平安便可能隨之消失。

 然而,耶穌所賜的平安,卻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依賴外在的環境,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深層安穩,無論外界如何變動,這份平安始終存在。

 這平安不是外在的情況,而是基於我們與耶穌的關係。當我們信靠祂,祂會賜給我們一種不受環境影響的平靜與安慰。即使在困難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神的同在,祂的愛使我們心安。

 因此,當我們遭遇險惡環境時,雖然外在環境不變,但我們有耶穌可依靠,那我們就有耶穌的平安在我心中,我們的心境可以改變。祂的平安使我們不再被困境左右,反而能在祂的愛中找到安慰與力量。

 當我們擁有耶穌的平安在心中,我們也擁有祂的同在。 當我們與耶穌同行時,無論面對何種困難,聖靈會在我們心中運行,賜給我們安慰和力量。無論我們走向哪裡,必有聲音在背後指引我們,告訴我們這是正路。祂必帶領我們脫離困難,並引領我們進入那寬闊、無憂的地方。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12 : 24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12 : 24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主耶穌在此用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這表示祂接下來的話是非常重要的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主耶穌所講的這段一話是大家所熟悉的,但卻不是許多人能明白的。要明白這節經文必須先 了解其中的麥子結出許多子粒是指什麼說的。

按上文 23 可知主耶穌是把祂自己比作一粒麥子,祂說 :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意即祂將藉十字架之死而完成救恩,並三天後復活的時候到了。然後跟着主又說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因此,這裡就清楚指明,祂就是那一粒麥子,是落在地裡死了又結出許多子粒來的麥子。

主耶穌比喻自己是那落在地裡死了又結出許多子粒來的麥子,那這裡的」就是指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然而,耶穌的死是具有救贖性質,就是耶穌的受死與復活能「結出許多子粒」,也就是「結出許多基督徒」。換句話說,耶穌基督有資格、有能力、有權柄治死罪人的舊生命,進而賜下新造的生命給那些願意相信他的人。

這段話中的麥子是指祂自己,今天也可以指每一個信主的人,我們也如同那一粒麥子,雖然微不足道,然而一粒麥子的價值在於隱藏它裡頭活潑的生命力。不過,一粒麥子需要經過落在地裡死了的過程,才發揮這作用。

當農夫把小麥的種子播下,然後發芽經過約四個月的時間,穀粒充實期才能產生小麥以完成整個生育週期。所以這的實際意義,就是指那個包裹着麥子的生命之外殼的破裂。外殼若不破裂,麥子雖可保持完整,卻不會長出許多子粒。

那麼是什麼原因把自己藏在那堅固的外殼之內,把屬神的新生命監禁起來呢 ? 那「殼」就是老我天然的生命。因此,我們要如何使那使那原本已種在心田裡的新生命長大強壯起來 我們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

捨己不是說,我們要失去了「自我」,而是放下不合神心意的想法與愛好。當神說不時,我們也能說不,這就是捨己。

「捨己」這一個功課,主為我們留下美好的榜樣。約翰福音 5 : 30「我憑著自己不能作甚麼,我怎麼聽見,就怎麼審判。我的審判也是公平的 ; 因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

主耶穌與我們一樣,祂也有自己的意思,但祂也因著順從,不照著祂的意思而照著父神的意思。馬太福音 26 : 39「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因此,我們要被神所用,我們要學會「捨己」,因為這樣的人才能與主同工,也能與人合一服事。我們當明白,麥子不但自己含蓄著生命而且能結出子粒,成為別人的糧食,故此,麥子的生命並不是為滿足自己的,乃是服事的生命,是要供應、餵養、滋潤許多人生命的服事。

末了,主耶穌給我們一句獎勵性的應許 : 「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 ; 我在哪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哪裡 ; 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 12 : 26) 誰是必能得着天父的尊重的人 ? 就是那些像一粒麥子靜靜的埋在地裡,卻長出許多子粒 ; 被磨成細麵,卻使多人飽足的人。



 

 

 

 

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9 : 1 – 3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9 : 1 – 3

耶穌過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門徒問耶穌說 :「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 ? 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 ?」耶穌回答說 :「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

在猶太人的傳統觀念裡,生來就有身體的殘缺必定跟罪有關,如果不是自己的罪就是他父母親犯罪所帶來的報應 (參 34  ; 路 13 : 2 ; 徒 28 : 4 ; 出 20 : 5)因此耶穌的門徒才會問耶穌說 :「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 ? 是這人呢 ? 是他父母呢 ?

耶穌如何回應這樣的問題呢 ? 耶穌說 :「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雖然所有病痛、苦難、死亡,都是因為罪而進入世界的,但並不是每個人生病、受苦都是因為他犯了某些罪。也就是說,當人犯了罪,上帝的懲罰是有的,但是不幸的事情,不一定都是上帝的懲罰。

耶穌接著說 :「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主關注的不是要解釋罪與苦難的關聯,而是要醫治這個瞎眼的人,除去人瞎眼看不見的痛苦。

而此處神的作為顯然是指「父神要透過耶穌在這瞎眼人身上行使神蹟奇事」。面對這生來瞎眼的人,門徒關注的是是誰犯的罪,但探究苦難的原因,並不能解除當下的苦難。

耶穌知道這生來瞎眼人的苦,耶穌憐憫他,要醫治他,以致耶穌在醫治這人之前強調說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 ; 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

這裡的白日」是指「耶穌在世上的時候」而「我們」是指「耶穌和門徒一同」;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此句意思是指,趁著自己在世上的時候,祂和門徒必須把握時間與機會做神的工作,好讓神的作為彰顯出來。

這裡又說 :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這裏的「黑夜將到」是指耶穌被賣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和受死的時刻即將到來,那時祂就不能在世上工作了。 

於是耶穌用口水和着泥抹在這生來瞎眼人的眼睛上,並吩咐他到西羅亞池子裏去洗,他去一洗,回頭就看見了。而此人得醫治,除了耶穌具有神所賜的醫治權柄外,但也要他完全順從耶穌的吩咐,到西羅亞池子裏去洗,他才能讓神的醫治大能,藉著耶穌大大的彰顯出來。 

感謝主,這段經文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功課學習,當我們身處苦難之中,我們可以不要再專注在苦難的這個問題上,我們當把眼目專注在主的身上,詩篇三十四篇十九節清楚地告訴我們說 :「義人多有苦難,但耶和華救他脫離這一切」。

主是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因此祂行使神蹟奇事,過去如何使瞎眼得看見,被擄得釋放,被壓制的得自由,今天也樣會發生。化苦難為祝福是耶穌的工作,讓我們遵從主的話語,時時與主建立親密的關係,我們雖在苦難中,祂會與我們同在,看到祂的奇妙作為,帶領我們出離患難,進入那寬闊不狹窄之地。



 

 

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2 : 7 - 8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2 : 7 - 8

耶穌對用人說 :「把缸倒滿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 8 耶穌又說:「現在舀出來,送給宴會總管。」他們就送了去。

★  耶穌對用人說 :把缸倒滿了水。」可見,這六口石缸都是空,那表示參加的賓客很多因此,主耶穌就可以藉著這六口「空」的石缸,來施行「水變酒」這一個神蹟。

★  主耶穌吩咐用人把缸口裡的水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在此讓我們感到奇妙的是,這些用人沒有問任何理由,就把水倒滿直到缸口。而當主耶穌要他們把水舀出來,用人也沒有任何懷疑就拿去給管筵席的人。

★  我們要知道,在此之前,主耶穌尚未行過任何的神蹟,所以這些用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們可能要冒一個很大的風險,萬一這些從石缸舀出來的水沒有變成酒,而給參加婚宴的客人喝了,那麼這些用人可能會遭到主人很大的責難。

★  因此,這些用人們是對主耶穌有信心的,因為當時之前,人們並沒有看過耶穌行過神蹟,而耶穌要用人們倒水,他們就倒水,耶穌要用人們舀水,他們就舀水。

★  在此,讓我們看見,信心不是看環境事實,信心是看主 ; 明明知道環境事實不符所想望的,卻仍因主的話而不動搖,這就是信心。假若我們沒有信心,雖然在神凡事都能,但若沒有我們信心行動的合作,祂就不作任何事。因此,人的信心,乃是全能之神作事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