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聖經問答 – 神是否把重擔給人 ?

  聖經問答 - 神是否把重擔給人 ?

引言

常常有人會分享這樣的話 :「有時神給重擔,不是讓人獨自扛起,更不是要壓垮人,而是讓人學會依靠祂、信心更堅定。」這樣的說法聽起來似乎很安慰人,但與聖經的教導並不完全相 同。

聖經清楚表明,神的心意並不是要壓垮我們,而是要我們把重擔交託祂。祂確實會給我們試 煉,也會交託我們責任,但這些都在祂的恩典與同在裡,使我們能承擔並成長。祂所賜的是合 宜的使命,不是壓垮人的重擔。

因此,當我們感到疲乏、心中沉重時,聖經提醒我們可以回到主的面前,聽見祂慈愛的邀請 :

耶穌的邀請
<
經文> 馬太福音
11 : 28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這裡的「重擔」不是神加給我們的,而是生活壓力、罪惡感、失敗感或宗教律法的要求等。 我們無法靠自己承擔這些,但耶穌邀請我們把一切帶到祂面前。當我們願意交託,便能在祂裡 面得到釋放和安息,不再孤單背負。

神的擔子是輕省的
<
經文> 馬太福音
11 : 30
「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神所給的使命雖然需要承擔,但祂與我們同在,賜下力量和智慧。當我們學會依靠祂,就能在責任、挑戰和試煉中成長,並經歷安息和喜樂。神的帶領讓重擔 不再沉重,而是帶來學習、力量與生命的改變。

舊約的應許
<
經文> 詩篇
55:22
「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撫養你;他永不叫義人動搖」
神不是要加重我們的負擔,而是要我們學會將重擔交給祂。 當我們把焦慮、困惑和生活壓力交給祂,祂會扶持我們、照顧我們,使我們不被動搖。信靠神,就是把心中的重擔放下,相信祂的力量和供應。

新約的保證
<
經文> 哥林多前書
10 : 13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
神從不讓我們承受超過能力的試煉。即便面對困難或誘惑,祂總會預備出路,讓我們有力量靠祂堅持。
每次挑戰都是成長的機會。在這過程中,我們學習依靠祂、體驗祂的信實,並慢慢增強忍耐和信心。

結論
神不是把重擔加在我們身上,而是給我們合宜的使命,包括生活責任、試煉與祂所安排的工作。我們要學習依靠祂,在祂裡面成長,並經歷安息與力量。
因此,真正壓垮我們的,是罪惡與世上的重壓;但耶穌邀請我們把這一切交託給祂。然而,我們若在祂裡面,就能經歷輕省的擔子、同在的力量,以及安息的生命。我們不再被世俗壓力和罪惡捆綁,而是靠祂的恩典,穩定前行、勇敢承擔生活責任與挑戰,並在過程中持續成長。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13 : 1 – 11

  讀經隨筆 約翰福音   13 : 1 – 20

【約13 : 1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 愛他們到底。

逾越節以前

指的是逾越節即將到來的時間點,逾越節在猶太曆的尼散月   14 日黃昏開始,這一天是猶太人 重要的節日,紀念神從埃及拯救他們的偉大作為。

這也是指耶穌與門徒即將一起吃最後的晚餐的時間,這正是接近逾越節的前一天 (白天),而逾越節的筵席和儀式尚未開始,會在當晚黃昏過後正式開始。

【約13 : 2「當晚餐進行的時候,魔鬼已經把賣耶穌的意思激動了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

當晚餐進行的時候

這裡的「晚餐進行」指的正是逾越節的晚餐已經開始,即黃昏過後的晚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最後的晚餐。這和《馬太福音》26 : 19 - 20、《馬可福音》14 : 16 - 18、以及《路加福音》22 : 13 - 14中的描述是一致的。

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心裡

這是指猶大在此刻以前,就已經存心出賣主耶穌 (22 : 3 - 6)

【約  13 : 3「耶穌知道父已經把萬有交在祂手中,並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回到神那裡。」

這節經文強調的是耶穌在洗腳之前,祂清楚知道自己擁有來自父神的完全權柄,並且深知自己是從神來的,並將要歸回神那裡。這裡說明了洗門徒的腳的兩個原因。

【約  13 : 4 - 5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在古代,猶太人通常穿簡單的拖鞋或涼鞋,因此長時間走在灰塵和泥土中,腳容易變髒。進入家中時,為了避免灰塵帶入室內,人們會脫鞋並洗腳。如果家中有僕人,會由他們負責為主人和客人洗腳。這是一項極為卑微的工作,通常只有最低等的奴隸才會承擔。

在這樣的背景下,耶穌選擇了做這件最卑微的事情,來向門徒示範真正的謙卑服侍。祂明明是萬有的主,卻選擇為門徒洗腳,這不僅是清潔腳部,也是對門徒靈性潔淨的象徵。

【約13 : 6 -7 挨到西門彼得,彼得對他說 :「主啊,你洗我的腳嗎 ? 耶穌回答說 : 「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

主啊,你洗我的腳嗎 ?

彼得對耶穌洗腳感到震驚,因為這通常是奴隸才會做的工作。耶穌作為他的主,卻選擇做這麼卑微的事,這讓彼得無法理解。他心裡可能在想,這怎麼可能是主該做的事 ?

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

耶穌預示,當祂完成了十字架的工作,復活並升天後,門徒將會透過聖靈的啟示,真正理解這一行為的屬靈深意。洗腳不僅是身體上的清潔,更是對心靈的潔淨、對服侍他人、謙卑的教導,以及如何維持與神的關係。

【約13 : 8彼得說 :「你永不可洗我的腳 !」耶穌說 :「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

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

★    當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時,祂並不是在說彼得失去了救恩,而是指彼得無法維持與祂的靈性交通。這裡的「無分」更多是強調關係的親密程度和靈性上的聯結。

★    耶穌的洗腳行為象徵著神在基督裡對我們的潔淨,不僅是一次性得救的潔淨,而是我們在與 神的日常交通中,需要不斷地接受祂的潔淨和更新。這是每個基督徒持續與神保持親密關係的過程。

★    因此,這裡的」不能按字義解,須按靈意解。若這洗是指真正的洗腳,那麼有分於主的只不過是當時的門徒了。

【約13 : 9西門彼得說 :「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

★    彼得以為耶穌在說的是一種全身潔淨,他認為如果耶穌說洗腳必須要接受,那麼不僅腳,連 手和頭也應該都要被洗乾淨。這樣的回答表明彼得的反應是根據字面上的理解,而不是耶穌的靈性教導。

【約13 : 10 - 11耶穌說 :「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耶穌原知道要賣他的是誰,所以說 :「你們不都是乾淨的。」

凡洗過澡的人

★    這裡的「洗澡」象徵重生時的洗滌 (3 : 5 ) ; 信徒的罪行在重生時已被主的寶血所清洗,故洗過澡的人」指因信主而蒙神赦罪的人,亦即已經得救蒙重生的人。

只要把腳一洗

 洗腳象徵日常生活中的潔淨 : 在這裡,洗腳代表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與世界的接觸常常會使我們沾染罪污,這需要通過神的話語和悔改來進行潔淨。雖然基督徒在信主時已經得救,成為潔淨的人,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會因為接觸世俗而需要不斷清潔,這正是需要「洗腳」的原因。

然而不都是乾淨的

 耶穌這句話是針對猶大的。猶大雖然在表面上與耶穌同行,並且接受了洗腳的儀式,但他從未真正地信靠耶穌。他雖然是門徒之一,並且在三年內跟隨耶穌,但他內心的動機並不純正,並且從未真正經歷過「洗澡」—— 即重生的潔淨。耶穌知道他即將出賣祂,這使得猶大無法被視為完全潔淨,儘管他在外表上是耶穌的跟隨者。

 這段經文強調了信仰中的兩個層面 : 一次性的救贖和持續的成聖。信徒在得救後,雖然得到了潔淨,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然需要靠神的話語和悔改來保持潔淨與聖潔。

【約13 : 12 - 14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 :「我向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 ? 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耶穌通過洗腳這一簡單而卑微的行為,向門徒展示了謙卑服侍的真正意義。祂既是主,又是夫子,但祂卻選擇做最卑微的事,這提醒門徒和我們,作為基督徒,無論我們的身份多高,都應該以謙卑的心去服侍他人。

【約13 : 15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着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

耶穌清楚告訴門徒,祂所做的洗腳行為不是單純的儀式,而是要作為榜樣。祂示範的是謙卑的服侍,這是祂希望門徒跟隨的態度。耶穌以行動教導他們,服侍別人並不取決於身份,而是基於愛和謙卑。

祂不僅是希望門徒看到並理解這個行為,更要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踐。這是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並且是一個持續的呼召,去效法耶穌的謙卑和服侍他人的精神。

【約13 : 16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

主耶穌吩咐門徒效法祂謙卑事奉的榜樣,並在14節中提到,耶穌是我們的主,我們便是祂的僕人。那麼,誰是差遣者,誰是奉差遣的人呢?約翰已經給出了答案:「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約13:20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主耶穌差遣我們去為祂的國度工作,祂是差遣者,我們是奉差遣的人。因此,這句話告訴我們,即使是作為主人的耶穌也如此謙卑服事他人,那麼作為僕人的我們,理應更加謙卑地服事他人。如果我們不這樣做,豈不是在無意中抬高自己,超過了我們的主人嗎 ?

【約13 : 17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這句話強調了知識與行動之間的關係。耶穌告訴門徒,僅僅知道祂所教導的事情是不夠的,真正的賜福來自於將這些教導付諸實行。知識應該轉化為行動,並且透過實踐來經歷神的賜福。

這句話也提醒我們,作為基督徒,學習耶穌的教導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將這些教導活出來。當我們順服神的話語並付諸行動時,我們不僅能夠經歷到神的賜福,還能成為祂愛與力量的管道,影響周圍的人。

【約13 : 18我這話不是指着你們眾人說的,我知道我所揀選的是誰。現在要應驗經上的話,說 :同我吃飯的人用腳踢我。 

我這話不是指着你們眾人說的

這裡的「我這話」 是指第十七節中提到的「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不是指着你們眾人」的意思是,耶穌並非對所有在場的人說這話,而是指那些真正會去行祂所教導的門徒。
這句話暗示,猶大並不包括在內,因為他不會遵行耶穌的教導,也無法領受這份賜福。耶穌知道猶大的心意,祂知道猶大的選擇和未來的背叛,因此這句話特別強調了猶大不在這福氣的範圍內。

現在要應驗經上的話,說 : 同我喫飯的人,用腳踢我

這裡耶穌引用了詩篇 41 : 9 的預言,指出其中的背叛將會在祂身邊發生。

在當時的文化中,與他人一同吃飯是一個非常親密的行為,代表著共享關係和深厚的聯繫。  因此,耶穌用這個詞語來強調,那些與祂共進晚餐、一起共享這段親密時光的人,將成為祂的背叛者。

「用腳踢」是一種象徵性的說法,代表背叛或對對方的傷害。這種行為表明,對於曾經共享親密關係的人,卻會在背後做出傷害或對抗的行為。猶大的背叛正是這種「用腳踢」的具體表 現,表達了極度的背叛與無情。

【約13 : 19

如今事情還沒有成就,我要先告訴你們,叫你們到事情成就的時候可以信我是基督。

如今事情還沒有成就,我要先告訴你們

指的是耶穌即將面對的背叛、被捕、受審和受難等事件,這些事情尚未發生。耶穌在此提醒門徒,雖然一切未來的計劃還未完全實現,但祂已經在向他們啟示。

★     耶穌在這裡是提前告訴門徒,讓他們在將來面對這些事件時不會感到困惑或迷茫。

叫你們到事情成就的時候,可以信我是基督

是指當門徒看到耶穌預告的事情都成就時,他們的信心將更加堅固,並確認耶穌正是他們所 期待的彌賽亞。

耶穌在此給門徒一個信心的根據,當事情發生時,他們不會懷疑祂的身份,反而會在困難和 疑惑中堅定信念,知道耶穌確實是神所差來的基督。

【約13 : 20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 ; 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

耶穌這樣的開場語「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是強調祂所說的話非常重要,並且是可信的。這表明耶穌的話語不僅是對門徒的教導,也是帶有神聖權威的真理。

「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

「接待我所差遣的」是指那些接納耶穌所差派來的門徒 (即使者)。耶穌差遣門徒進行事工,無論是傳道還是服侍,接納他們的人,實際上是在接納耶穌自己。

這表明,當信徒接受那些神所差遣的門徒時,他們不僅是接納一個使者,而是接納了使者背後的神,也就是耶穌基督。

「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

這裡耶穌進一步闡明,接待耶穌的人,實際上是接待那差遣祂的天父。這顯示出耶穌與天父之間的密切關係,耶穌的使命和行動完全是由天父所授權和指派的。

這同時也表明,信徒對耶穌的接待,實際上是對神的接納。耶穌作為天父的使者,祂的使命是讓人與天父建立關係。 



 

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讀經隨筆 – 約翰福音 14 : 27

   讀經隨筆 約翰福音   14 : 27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我的平安賜給你們 ; 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難。面對問題時,我們常常感到焦慮、害怕,甚至不知所措。然而,耶穌在約翰福音14 : 27 中向我們保證,祂賜給我們的是一種超越世俗的平安。

 耶穌所賜的平安為何與世人所賜的平安不同呢 ? 首先,我們來了解何謂「世人所賜的平 安」。世人所賜的平安,通常是外在的和平與安定。例如,當我們的生活順利,工作穩定,財務無虞,我們會覺得平安。這樣的平安是建立在條件和環境的變化之上,因此,它是短暫且脆弱的,一旦外界的情況變動,這種平安便可能隨之消失。

 然而,耶穌所賜的平安,卻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依賴外在的環境,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深層安穩,無論外界如何變動,這份平安始終存在。

 這平安不是外在的情況,而是基於我們與耶穌的關係。當我們信靠祂,祂會賜給我們一種不受環境影響的平靜與安慰。即使在困難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神的同在,祂的愛使我們心安。

 因此,當我們遭遇險惡環境時,雖然外在環境不變,但我們有耶穌可依靠,那我們就有耶穌的平安在我心中,我們的心境可以改變。祂的平安使我們不再被困境左右,反而能在祂的愛中找到安慰與力量。

 當我們擁有耶穌的平安在心中,我們也擁有祂的同在。 當我們與耶穌同行時,無論面對何種困難,聖靈會在我們心中運行,賜給我們安慰和力量。無論我們走向哪裡,必有聲音在背後指引我們,告訴我們這是正路。祂必帶領我們脫離困難,並引領我們進入那寬闊、無憂的地方。



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讀經隨筆 – 申命記 33 : 12

 讀經隨筆 – 申命記 33 : 12

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同耶和華安然居住。耶和華終日遮蔽他,也住在他兩肩之中。

當我們與神有親密的關係時,無論生活中我們遭遇什麼的困難,我們都不會孤單面對。雖然外面的風雨有多麼的猛烈,但神總會用祂慈愛的雙翅護衛著我們,我們能在祂的保護和愛中找到真正的安息。

神的保護不打盹,是持續的,而且還是全面性的,不僅是身體上的保護,也包括精神和心靈 上的安慰。在困難或危險來臨時,神會為祂的百姓提供避難所,讓他們在祂的臂膀下尋得平 安。這不僅是一時的照顧,而是全日全時的照顧。

因此,當我們感到壓力或不安時,我們可以回到祂的懷抱,祂必承擔我們的重擔,為我們分 憂解難。神的愛與保護是無條件的,祂永遠不會離開我們,神不僅是在我們的背後支持我們,祂更是走在我們的前方,為我們開路。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讀經隨筆 – 歷代志下 7 : 14

  讀經隨筆 歷代志下   7 : 14

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 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

 這節經文是上帝向以色列民的應許,也是對我們現代信徒的警戒和鼓勵。這裡強調當祂的子民「自卑」並且「禱告」,這是改變的第一步。

 這裡的自卑是指心中謙卑,願意放下驕傲和自義,承認自己需要上帝的引導和赦免。當我們真正謙卑在神面前,這種態度會改變我們對罪的看法,並激勵我們真誠悔改。

 禱告是信徒與神溝通的途徑。雖然神是無所不知,但祂渴望我們向祂敞開心扉,將我們的困難、痛苦和需要都帶到祂面前。這不僅是求得神的幫助,更多的是建立與神的關係。

「尋求我的面」是指不僅在困難中才來尋求神,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保持對神的渴望和依賴。這是一種這是一種持續的生活方式,而非一時的行為。當我們心中充滿對神的渴望,就能在各種處境中感受到祂的同在和指引。

轉離惡行」是悔改的具體行動。真正的悔改不僅是口頭的承認錯誤,更是改變生活的方式,遠離罪惡的行為。

 當我們願意在神面前悔改,並轉離惡行時,神必以恩慈待我們。這段經文顯示,神並非有求必應的神,而是兼具公義與慈愛的神。因此,當我們謙卑自己,真誠禱告並轉離惡行時,神必聽見我們的禱告,赦免我們的罪,並賜下醫治與復興。

 這是神對祂子民的愛與憐憫。祂不僅願意寬恕我們的過錯,還願意醫治我們內心的創傷,甚至恢復我們的家園和社會。

 今天,我們同樣面臨著許多挑戰。無論是在個人生活中,還是在社會層面,許多問題都源自於偏離神的道。然而,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只要我們願意悔改,謙卑,並真心尋求神的面,神必會垂聽我們的禱告,赦免我們的罪,並醫治我們的地。這不僅是對個人生命的更新,也是對我們整個國家、社會的復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