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讀經隨筆 – 羅馬書 9 : 14 – 24

  讀經隨筆 – 羅馬書 9 : 14 – 24     

【羅9 : 14 -15這樣,我們可說甚麼呢 ? 難道神有甚麼不公平嗎 ? 斷乎沒有 ! 因他對摩西說 :『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

 這裡的「難道神有甚麼不公平嗎 ?」是人面對前文 (神揀選不在乎人的行為,只在乎那召人的 神) 時,所產生的誤解與質疑,認為神似乎專斷或不公。
 然而,若按真正的公平與公義,沒有人配得被神揀選。正因如此,神以「憐憫」與「恩典」 對待人,這並非違反公義,而是超越公義、彰顯祂無條件的慈愛。

「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 這句話出自出埃及記 33 : 19,是神對摩西所說的話,表明祂在施恩與憐憫上的主權。祂的憐憫並非出於人的功勞、地位或行為,而是出於祂自己的旨意與慈愛。神有絕對的自由去施恩給祂所願意的人,這正顯出祂的恩典是白白賜下的,不是人所能賺取的。

【羅9 : 16據此看來,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發憐憫的神。」

「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定意」指人的意志與決心,「奔跑」代表人的努力與行為。保羅指出,人無法靠自己的意志或行為來獲得神的恩典。救恩的根源不在於人向神的追求,而在於神主動的憐憫與呼召。

「只在乎發憐憫的神」: 這句話總結了保羅在前文的核心思想 -- 神的揀選出於祂的憐憫,而非人的功勞。神的憐憫超越人的公平概念,祂按著自己的旨意施恩給願意領受的人,使人得救完全是出於神的恩典。

【羅9 : 17 - 18因為經上有話向法老說 :我將你興起來,特要在你身上彰顯我的權能,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如此看來,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

「我將你興起來」: 這句話出自出埃及記   9 : 16。意思不是說神使法老犯罪,而是神容許法老的剛硬被顯明出來,藉此成就祂更大的計畫 - - 要讓世人認識祂的權能與主權。

「顯我的權能,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 神使用法老作為歷史的見證,使祂的能力與榮耀被全地看見。即使人的抵擋,仍無法攔阻神的旨意成就。

「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 這並非指神任意使人悖逆,而是指神在主權中任憑那些執意剛硬的人,讓他們的內心更堅固在自己的選擇上 (參羅   1 : 24)不管是憐憫 人,還是審判人,神都是照著祂公平公正的旨意去做的。

9 : 19 – 20】「這樣,你必對我說 :為甚麼還責人呢 ? 抗拒祂的旨意呢 ? 你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神強嘴呢 ? 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 :『你為甚麼這樣造我呢 ?』」

「這樣,你必對我說」: 這裡的「你」泛指所有對神行事心存疑問、不認同的人。

「祂為甚麼還指責人呢 ?」有人會想,既然人的剛硬或不順從是神在祂主權中容許的,那神還責備人似乎不公平。

「誰敢抵擋他的旨意呢 ?意指人既是不能在神的旨意之外作任何事,那麼人若因此有了過錯,就不應該要求人對此負責。

「你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神強嘴呢 ?」此句針對19節反駁的話,乃是超越了人的身份,居然膽敢要求神有所交代。「你這個人哪」: 帶有責備或驚訝,語氣加重 ;「你是誰」: 質疑對方的身分、立場或權利 ;「竟敢向神強嘴」: 指責對方不尊重神,敢與神爭辯或頂撞。

 這是一種神的權威與人之間的張力表達,用來提醒人不要高估自己的智慧或權力而違背神的權威。

「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你為甚麼這樣造我呢 ?整句話強調的是:人或受造之物沒有資格質疑上帝的智慧與作為造物主對受造之物具有絕對的主權,祂要怎樣造就怎樣造,任何受造之物對此都沒有置喙的餘地。

9 : 21】「陶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裏拿一塊作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作成卑賤的器皿嗎 ?

保羅用陶匠與泥土的比喻說明神的主權。陶匠對泥土有完全的掌控權,他可以決定同一團泥做成尊貴的器皿,也可以做成卑賤的器皿。這比喻重點不在泥土本身,而在陶匠的權柄和智慧。

「尊貴的器皿」: 象徵那些蒙恩的人。神按祂的計畫與智慧,安排他們得榮耀,彰顯祂的慈愛和恩典。這裡的「尊貴」不是因為人的價值、學識、地位或才能,而是神的安排與計畫。換言之,尊貴的器皿是神智慧安排的結果,祂決定器皿的最終用途和榮耀,彰顯祂的主權。雖然人在過程中仍有自由意志,可選擇順服或悔改,神的全知讓祂預見人會作何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神強迫人,而是祂的安排最終會實現祂的計畫。

「卑賤的器皿」: 象徵那些神容忍、忍耐的人,祂給他們悔改的機會,但若拒絕悔改,結局必然是受審判。「卑賤」不是神強行決定沉淪,而是神全知他們的選擇結果。即使人自由選擇,神仍掌管最終的審判與結局,祂的智慧與公義不受限制。神的主權不一定等同於預定或強迫,而是祂擁有最終掌控權,包括審判與應許的實現。

【結語】

人的選擇 : 在過程中,器皿的「貴或卑」和人的回應有關,人可以悔改、順服或拒絕。這部分反映了人的自由意志。

神的主權 : 不論人在過程中如何選擇,神掌管最終的結局,祂決定器皿的最終用途、榮耀或審判,彰顯祂的智慧、公義與慈愛。

 換句話說,人的選擇決定器皿在生命過程中的狀態,包括順服、悔改或拒絕;而神的主權則掌管器皿的最終結果,祂決定每個人的用途、榮耀或審判,彰顯祂的智慧、公義與慈愛。即使人在過程中有自由意志,最終神仍掌控全局,讓祂的計畫與榮耀得以完全實現。

【羅9 : 22】「倘若神要顯明他的忿怒,彰顯他的權能,就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

倘若神要顯明祂的忿怒,彰顯他的權能: 如果神要顯明祂的忿怒與權能,這忿怒不是任意的,而是對罪惡的公義回應 ; 祂有能力掌管一切,決定審判與拯救。

「就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器皿」比喻人。這句話意思是,如果神要顯明祂的權能,祂會多次忍耐和寬容那些可怒的人,給他們悔改的機會。

「預備遭毀滅的器皿」中的「預備」在原文是被動語態,並未指出是神主動使他們滅亡,而是指這些人因長期抗拒真理、心硬不悔改,一步步使自己落入「被預備」要受審判的光景。

★ 這樣的「被預備」並非神一開始的定命,而是人持續拒絕神的結果。神多次以忍耐與恩慈等 候人回轉,但當人始終不願悔改時,祂就任憑他們在公義中承受後果。因此,「預備遭毀滅的器皿」表明結局的必然性,卻不是神強行決定有人沉淪,而是神全知地知道,有些人即使經歷祂的忍耐仍不回轉,最終自然面對審判。這也顯明神的公義與慈愛並行 -- 祂願意人人得救,卻也尊重人的自由選擇與責任。

【羅9 : 23】「又要將他豐盛的榮耀彰顯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上。

神透過蒙恩的人,把祂的豐盛榮耀與慈愛清楚地顯明出來。「早預備得榮耀」表示神按祂的 智慧和計畫,預備祝福給那些願意悔改、信靠祂的人。

這些蒙恩的人不是偶然得救,而是神早就知道他們會回應祂的呼召。神不僅預知他們的悔 改,也按祂的計畫和旨意預定他們得榮耀 (參羅   8 : 29 – 30)

這顯示神的恩典和主權 : 祂既公義也慈愛,用蒙恩的人彰顯祂的榮耀,讓世人明白祂的智慧和恩典。

【羅9 : 24】「這器皿就是我們被神所召的,不但是從猶太人中,也是從外邦人中。這有甚麼不可呢 ?

「器皿」仍然比喻人,指那些蒙神呼召的人,不僅限於猶太人,也包括外邦人。神的呼召是按祂的恩典,不看人的血統或出身。這裡強調神救恩的普遍性,表明祂的恩典向所有願意悔改信靠的人開放。

「這有甚麼不可呢 ?」提醒我們,神的做法完全合乎祂的智慧與公義,無需質疑。祂是造物的主,對器皿有絕對的主權,也最清楚每一個人的心與選擇。保羅用這句話指出 : 當神憐憫或呼召某些人時,不是出於偏心,而是出於祂全知的計畫與恩典。人有限的理性無法完全明白神的旨意,但可以確信祂的一切安排都是出於慈愛與公義的目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