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經教室 – 分別綿羊山羊的比喻
<經文> 馬太福音 25 : 31 – 33 (整段經文 31 – 46)
「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着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 邊。」
★ 在橄欖山上,耶穌向門徒講述祂再來的情景,並提醒他們要警醒預備。接著,祂講了十個童女的比喻和銀錢的比喻。現在,耶穌繼續透過一個關於綿羊與山羊的比喻,來教導關於末日審判的重要原則,並結束這次的重要教訓。
【萬民究竟是指誰 ?】
★ 在馬太福音 25 : 31 - 46 中的「萬民」按原文是外邦人,也就是非猶太人,並且這個詞往往用來區分神的選民 (猶太人) 和那些不認識神的人 (外邦人)。因此,「萬民」在這裡會被認是不信耶穌基督的民族和人群。
★ 但是,在馬太福音 25 : 32 這段經文中,「萬民」是不是也應認為是指那些不信耶穌的人呢 ? 的確這個詞在大部分新約聖經中指的是不信神的群體,這是因為與猶太人 (神的選民) 形成對比,而猶太人當時是唯一被認為擁有神啟示的民族。
★ 然而,因為福音已經被傳開來了,在馬太福音 25 : 32 這裡的「萬民」這個詞的範圍擴大了。這裡的「萬民」不再是僅僅與猶太民族形成對比,而是以福音傳播的普及為對比,指的是所有聽過福音的人,無論他們是否信耶穌。因此,這段經文中的「萬民」是指所有在末日審判中被召聚的群體,無論他們是否是外邦人、猶太人或信徒。
★ 因此,在馬太福音 25 : 31 - 46 中的「萬民」其實是指所有活著的人,無論是外邦人、猶太 人,還是信徒。這是末日審判中神所召聚的所有人群,他們都會面對基督的審判。因此,萬民的範圍包括了地上所有的群體,無論是信主還是不信主的,所有人最終都要在神的審判面前站立。(約5 : 28 – 29)
(徒10 : 42)
【分別的群體】
★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將所有人分為兩類,這分別可以視為
:
1. 不信的外邦人和猶太人 :
★ 這部分的「萬民」指的是那些未信主,無論他們是外邦人還是猶太人,審判的依據就不是以他們的行為來分辨是否能得救。他們的結局就是在末日審判後,最終被丟入永遠的火湖 (啟20 : 15 ),這是對拒絕接受耶穌基督救恩的人的最終懲罰。
2.
真假信徒 :
★ 在綿羊與山羊比喻中,耶穌並不是在區分信徒與不信者,而是在區分真假信徒。我們可以從兩者的回答中看出這一點。無論是被稱為綿羊的信徒,還是被稱為山羊的假信徒,他們都使用了「主啊」這個稱呼。若他們不是信徒,便不會稱耶穌為「主」。
★ 這顯示出他們在言語上都承認耶穌是主,但真正的區別在於他們是否在生活中實踐神的旨意,並活出對主的愛與順服。這樣的區分正是綿羊和山羊之間的差異。綿羊代表那些真心信主並在生活中實踐基督教教訓的人,而山羊則代表那些雖然外表是信徒,但行為上未表現出真正信仰的人。
★ 所以,萬民可以理解為地上所有活著的人 (不僅是外邦人,也包括猶太人和信徒),而綿羊和山羊的比喻則進一步區分了那些表面上信主的人是否真心活出信仰。這也強調了審判從神的家開始,即首先對信徒進行審查。
★ 這一點在彼得前書 4 : 17 中提到,「因為現在是審判開始的時候,從神的家起首」,這說明神對信徒的要求非常高,信徒不僅需要有信心,還要在行為中表現出真實的信仰。接下來,對信徒的審判將是在基督台的審判中進行,這是針對真實信徒的審判,主要關注的是信徒的獎賞。
★ 接著,山羊 (假信徒) 和不信者的審判將在後續進行,並且他們的最終結果是被丟進火湖,即永遠的懲罰。
【綿羊與山羊區分的標準】
★ 在這個比喻中,耶穌的聽眾是門徒,也就是信徒。比喻的重點不僅是關於「信與不信」的問題,而是這些信徒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基督的教訓,是否真心活出愛心和服務精神。藉此,耶穌區分了真假信徒,並強調行為與信心的密切關聯。
★ 在綿羊與山羊的比喻中,這裡的綿羊代表那些真心信主,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基督的愛的人。他們的信仰不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通過行動活出來。這些人關心他人、幫助有需要的人,並在實際行為中體現出神所喜悅的愛。他們將得到坐在主右邊的榮耀,享受與主同在的永恆祝福。
★ 而在綿羊與山羊的比喻中,這裡的山羊代表那些雖然是信徒,但缺乏實際行動的人。他們對需要幫助的人視而不見,未能在生活中表現出基督的愛和憐憫。最終,他們將被放在主的左 邊,並面對永遠的懲罰。
★ 換句話說,這不是關於「信不信」的問題,而是信心是否在行為上有體現。耶穌在這個比喻中強調的是,真實的信心會在生活中展現出行為出來,因為信心與行為的關係,乃是緊密的有機體聯繫 ; 信心猶如根,行為猶如果子,就有如鬱金香花球根生出鬱金香花一般。所以,信心與行為是一體的兩面,是互為表裡 : 信心在內,而行為在外。
【綿羊和山羊的結局】
★ 綿羊和山羊這個比喻揭示了神如何根據每個人的行為來做出最終的分別。在末日審判時,綿羊代表那些在地上活出了基督的愛的人。他們的行為反映出他們對周圍有需要的人的關心。他們在平常生活中,無論是給予食物、提供飲水、接待客旅,還是安慰病人,這些行為源自他們內心真實的信仰。
★ 山羊則是那些雖然聲稱信仰基督,但在行為上缺乏對他人的關懷。當他們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時,選擇忽略,並且沒有展現基督的愛。他們也許會在言語上表達對信仰的承認,但這些信仰並未轉化為行動。這些人未能遵循神的旨意,缺少實際行動上的表現,成為山羊。
★ 神的審判標準是基於愛的行動。耶穌強調,綿羊的行為反映了他們對神的忠誠和對他人的愛。他們不僅信主,更把信仰付諸行動,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基督的愛。這些行為可能是簡單的
:
給餓者食物,給渴者水,給陌生人提供住處。這些都是基督徒信仰的真實表現,證明他們的信仰活在行為中。
★ 而山羊的行為則顯示他們未能遵守神的命令,他們忽視那些有需要的人,缺少實際的行動。耶穌說過,「你們對我所做的,就是對這些最小的弟兄做的。」這點清楚指出,忽略他人的需要就是忽略神的旨意。
★ 綿羊的最終結果是得到神的獎賞和永生。因為他們的行為表明他們真心信主,並且把信仰活出來,行為顯示他們是神的忠心僕人。
★ 山羊則因為他們的行為顯示出對他人需要的忽略,最終將面臨永遠的分離和懲罰。這種懲罰並非源於他們不信神,而是因為他們未能在行為上體現出真正的信心。
【結語】
★ 因此,綿羊和山羊的區別,並非單單依據信仰本身,而是根據行為來審判。雖然信是得救的關鍵,但在耶穌的比喻中,祂強調的是,神最終的審判標準是根據我們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基督的愛與憐憫。
★ 真正的信心,乃是有行為的信心。若信心不在行為中體現,那麼它只是空洞的口號。正如雅各書所說 :「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 : 26) 這表明,信心必須與行為相結合,才是得救的信心。不然就是死的信心,也就是鬼魔的信心,也是滅亡的信心。
★ 這一思想也與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完全一致。主耶穌說 :「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
(太7 : 17 – 19) 這裡的比喻強調,真正的信仰會自然結出好的果子,而不結好果子的樹
-
也就是未能體現基督教愛與憐憫的信仰—會被丟在火裡,最終遭受神的審判。
★ 因此,憑著我們的果子,神會認出我們的信仰真實性。如果我們的行為與信仰相符,那我們就像那結好果子的樹,證明我們是真正的信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