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經問答
– 「基督」是什麼意思 ?
★ 中文譯名「基督」原為希臘文 “ kristos ”「基利斯督」的譯音。「基督」這個名詞在希伯來文是 “ Mashiah ”「彌賽亞」,翻出來的意思是「受膏者」的意思。因此,希伯來文的「彌賽亞」和希臘文的「基督」均是代表「受膏者」的意思。
★ 在舊約時代的以色列,有三種人才可以被膏立,分別是王,先知和祭司,他們都可以稱為受膏者。不過,猶太人被擄以後,一直在盼望、等候「那特定的一位彌賽亞」來臨,以拯救他們脫離外邦人的轄制。
★ 因此,彌賽亞後來變成一個專有名詞,意思是「拯救者」。猶太人之所以不能接受耶穌是彌賽亞,就是因為「凡挂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加3 : 13) 他們認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不可能是彌賽亞。
★ 雖然先知、祭司、君王都是受膏者,然而不論在舊約或新約,唯有耶穌同時具有先知、祭司及君王的身分 (太2
: 2) (約6 : 14)
(來9
: 11)。
★ 耶穌不僅是基督 (祂的託付),祂又是神的兒子 (祂的身位)。耶穌是神的兒子,但為了使神的兒子能完成祂的託付,就是將祂自己分賜到我們裏面,使我們有永遠的生命,祂必須是神的受膏者。因此,耶穌具有三種身分,祂是「基督」,祂是「神的兒子」,祂是「救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