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經教室 – 撒種的比喻
<經文> 馬太福音 13 : 1 - 8
當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裏出來,坐在海邊。有許多人到他那裏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眾人都站在岸上。他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說 :「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 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 ; 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 有落在荊棘裏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 ; 又有落在好土裏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 有一天,耶穌坐在海邊,有許多人來到祂那裡要聽祂講道,由於人數眾多,祂只得上船對著眾人講道,此時,在海岸附近的田地,有一位農夫正在撒種,於是耶穌就用撒種的比喻對著眾人講述天國的奧祕。
★ 當耶穌講述撒種的比喻時,這對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人是都能夠了解的,然而,對於不是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人,耶穌講述此比喻時,當中有些情節我們很難能夠去理解的。譬如撒種的人怎會把種子撒在路旁、土淺石頭地上和荊棘裡呢 ?
★ 原來在耶穌的時代,巴勒斯坦有兩種撒種的方式 :
● 一種是撒種的人在田間一面走一面撒種子。如果若遇上刮風,種子就會被吹到路旁、土淺石頭地上和荊棘裡。
● 另一種是把種子裝在袋裡,放在驢背上,在袋角撕開或割開一個洞,讓驢子在田間走來走去,種子也就隨之散播出來。然而,有時驢沒聽主人的話亂走,走到田埂上,或走到旁邊吃草去。因此,種子就會掉落在路旁、土淺石頭地上和荊棘裡。
★ 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們就明白,耶穌為何在撒種的比喻中談到了四種土地。第一是路旁地,第二是土淺石頭地,第三是荊棘地,第四是好土。
★ 從撒種的比喻中,我們可以看到撒種的人就是主耶穌 (太13 : 37),也是指一切為基督傳講真道的人。而所撒的種子就是天國的道理 (太 13 : 19),也就是神的道 (路 8 : 11)。但因土壤之分別,所撒的種子有落在路旁的地,土淺石頭地,荊棘地和好土。
★ 其後,主耶穌也解明了這四種土地的比喻 (太 13 : 18 - 23)
:
●「撒在路旁的」,就是那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V19)。
●「撒在石頭地上的」, 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只因心裏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V20 - 21 )。
●「撒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 (V22 )。
● 「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V23 )。
★ 在這比喻中的四種土地,代表四種不同的心。然而請注意的是,撒種的人所撒的種子決定落在何種土壤的結果,不是土地本質的結果,而是在於人對神的道的領受與態度為何,決定了種子是落在何種土壤之中。如果收穫在於土地的結果,那責任就不在土地了,因為土地的性質本來就是那樣的。
★ 主耶穌在這撒種的比喻中,闡述了一個極重要的教導,神的道是有其生命力的,可以讓人生命得以翻轉,但關鍵是,我們是以何種的心態去看待神的話語,我們有沒有看重神話語的重要性,有沒有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去找解經的資料,去明白聖經的正意為何。還有,有沒天天遵照聖經的話去遵行。
★ 若不是這樣,即便我們聽道多年,也不能改變我們的生命光景,這不是「道」的問題,而是我們對神的道的「心態」問題。
★ 主耶穌在撒種的比喻中提到的四種土壤,也可以說是我們「生命光景」的問題。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土,也有在路旁地,土淺石頭地和荊棘地。
★ 如果我們持續歡喜領受神的道,明白神的道,並且存記心,不單單聽道而且還要實際地實行出來,那神的道必會翻轉我們生命百倍,六十倍和三十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